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4 题号:198036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艺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也要看到,网络文艺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在提升作品质量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对网络文艺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网络文艺作品也不例外。文化产品承载的是价值取向,影响的是思想灵魂,不能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等同于普通商品。只有把文化传统、世界观、价值观的准确表达和有效传播结合起来,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才能推动更多网络文艺作品从商业上的成功走向文化意义上的成功。不断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要坚持健康向上的审美导向,更好地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要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把大流量和正能量结合起来,使之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应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不断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要把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让网络文艺作品有体量更有质量。一方面,要通过规范管理创造良好生态,加强对网络文艺的底线管理。比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建立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制度,在网络视听领域确立更严格、更规范、更明晰的行业标准。类似的举措,有助于提高网络文艺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自律,把符合网络文艺特性的美学规范纳入行业标准。网络文艺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但仍需要在创作生产中提升审美自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摘编自张鸿声《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新论)》)

材料二:

迅速走红、广为传播的优质短视频都是口碑和点击率双赢。网络文艺创作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有整合多工种的复杂的创作流程。尽管短视频是网络文艺中的小体量,便于创作者的灵感迸发和即兴创作,但要创作出优质的短视频仍需要细致的策划和精心的编排。从最初的创意萌生到最终的成片呈现,优质短视频创作要么一人身担数职,要么群策群力显智慧,实现跨时空的传播,获得大量的点击率。这种虚拟空间中的关系链条看似松散实则牢固,是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结盟。

优质短视频体现出对世间万物的真切关注,通过举重若轻的表达技巧、诙谐冷峻的表现形式,传递敏锐的观察,展现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除了深藏不露的民间高手将生活进行艺术化的书写言说外,众多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行业大咖等也在短视频中实现价值赋能。他们将自己擅长领域中原本晦涩难懂的行业内情和专业知识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进行解读再包装推出,让大众用时间和精力上的低投入换来见识和眼界上的高回报。可以说,优质短视频的创作程序丝毫不比传统文艺和长视频轻省半分,同一标准、同一尺度既是准则也是目标。

近些年,在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开展短视频版权专项整治、加强行业自律等组合拳的出击下,短视频创作日渐规范化,违规内容大幅减少。随着受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的指尖停留时长让那些悬浮”“玄幻”“甜宠内容因不接地气而面临呼吸困难的风险。大量专业、深入的网络文艺评论引领创作风尚,使身处品质底端、粗制滥造的短视频失去生存土壤,圈地自萌的孤芳自赏成为过往,真才实学见真章成为创作者们自省自察的动力。

优质短视频推动大众拥抱传统文艺。文艺作品对审美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短视频参与网络文艺创作是大势所趋。海量的艺术视频资源重新适配短视频传播模式,通过新的巧妙编排,达到新的质变高度。一些短视频对传统文艺作品的再加工获得认可后,会促使大众重返传统文艺进行深度阅读与欣赏,不同媒介间形成理性的双向互动,数字原住民墨香阅读者的身份不是割裂的,而是流动与互通的。

网络文艺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短视频再次将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中的内容进行分众传播,吸引不同群体的关注。在凝视与对望之间,优质的短视频有望打造一个生态良好的文艺创作园地。

(摘编自郝静静《短视频拓展网络文艺新版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作品不是普通商品,应注重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
B.要让网络文艺作品有体量更有质量,既需要加强对网络文艺的底线管理,又需要强化行业自律。
C.优质的短视频虽然需要细致的策划和精心的编排,但创作程序没有传统文艺和长视频费时费力。
D.如今身处品质底端、粗制滥造的短视频已经无法生存,“圈地自萌”的孤芳自赏也已成为过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网络文艺作品的发展,不过二者论述的重点不同。
B.网络文艺创作也需要群策群力,前提是众人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结盟。
C.内容监管、受众意愿自主选择、网络风评走向决定着短视频未来的发展方向。
D.受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促使短视频创作者们更加注重视频内容并不断提升自己。
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材料二中“优质短视频推动大众拥抱传统文艺”观点的一项是(     
A.农民工小伙陈江山在海边用古筝弹奏《沧海一声笑》的短视频在网上迅速扩散,赢得广泛关注。
B.京剧名家王珮瑜录制短视频介绍京剧老生的不同笑法,吸引十几万人次录制短视频参与。
C.浙江温州的一对农民夫妻将农村生活的缩影融入自编的曳步舞,发布的短视频在平台上快速走红。
D.“上戏416女团”凭借着京剧戏腔翻唱古风歌曲的短视频获得网友点赞,连续登上微博热搜。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下面的现象。

被称为国风变装天花板的朱铁雄仅用18条视频便圈粉千万,他在抖音上的变装视频使本就日渐火热的汉服文化变得更受追捧;“90京剧演员果小菁曾被央视评价为染着炫酷的发色,蹦着最野的迪,唱着最传统的京剧,她在快手上的京剧视频将国粹推向年轻群体……

5.短视频对文艺发展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整体分析:这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材料一通过习近平的讲话,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包容的重要性,倡导尊重多样性和共同价值。材料二则从哲理和历史角度解读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民谚,进一步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强调了文明多样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加强政党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我们愿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深化交往,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以建立新型政党关系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夯实完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助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开展治党治国经验交流,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摘自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材料二:

【原典】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古今贤文》)

【释义】

《古今贤文》是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汇集了历代各种格言、谚语。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意思是,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这句民谚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饱含深刻哲理:一、阐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部分的功能是较小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二、体现了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一花百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说明了事物是客观的和发展变化的,百花齐放是必然的,因此要顺应历史潮流。

【解读】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作出新贡献,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摘编自杨立新《习近平亮全球文明倡议》)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对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共产党愿不断扩大与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加强政党间的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
C.立足于本国国情,又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而形成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适性。
D.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各种文明,不仅为本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也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进步源泉,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前提。
B.只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能避免意识形态对抗。
C.材料二深入分析了民谚广为流传原因,能够帮助外国友人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D.不同文明各有价值,彼此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将不分高下、不分优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B.韩愈《原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C.梁漱溟认为:“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
D.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引用民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增强了演讲效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美国当代政治思想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是不可调和的,他还声称中国儒家文化将对世界构成威胁。请根据材料,对这一论调进行批驳。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些年来,诗歌活动非常活跃,诗歌文本也是蜂拥出现。但不可否认,诗歌的读者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多。这当然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产品多样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的背景有关。但是,我们也要反思诗歌创作本身存在的问题。诗人和学者们在谈论诗歌的时候,大多是从诗歌的结构、技巧、语言等微观视角进行探讨。

诗歌的时代性和人民性,强调得不大够。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倘若诗人懂得把锚抛在人的心坎上,便永远不会与人性脱离,诗歌就能像迅捷的向导一样,毫不费力地穿越人类所有的边界。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我读完《一个诗人的世俗生活》这部小说后,很自然地想到主人公哑马写的一首叫《遗忘》的诗:我将被黑暗带走/就像深沉的夜带走它的流星/由此我不会被人提起/我的脸在时间中模糊,犹如岁月/那些将我遗忘的人/会记住我写下的诗行:/我行走之时,通体发光/但我只是照亮了自己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无论是五四时期的呼唤自由之诗,还是抗战时期的反映抗争之诗,亦或是新时期的歌颂理想之作,都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气象。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诗人有以诗歌照亮社会、照亮人生的责任。诗人要在创作中反映火热的新时代生活,用诗歌艺术的光芒去照亮时代和人民。也就是说,诗人们要以充满独特个性体验的诗作,去反映具有共性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在社会公共空间中彰显诗性的光芒。

(选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材料二:

是什么原因导致新诗退离诗坛中心,滑向边缘呢?从客观外部社会环境看,作为一种与农耕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样式,诗歌(包括新诗)的衰落是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诸如影视、网络、流行音乐等)冲击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转型期间实用主义、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念弥漫,而诗歌又缺乏市场效应的产物。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新诗界内部。

从总体看,我国当代新诗的主流已经走上了一条既与中国古典诗词优秀传统不同,又与优秀传统断裂的狭窄的发展道路。在这条与传统断裂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繁而不荣的当代新诗主流,出现了两种十分突出的弊病:其一,题材内容上,当代大多数新诗作品疏远了大众(特别是底层劳动大众),疏远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思想贫乏,意境苍白,缺乏时代精神。在私人化写作的鼓噪声中,大量新诗变成了沉溺于个人或小圈子的诗人们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喃喃呓语。创作观念中的大众意识荡然无存。其二,艺术形式上,当代大多数新诗作品无视汉语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形式过于自由放纵,语言过于散漫平淡,缺乏韵律和节奏,缺少音乐性。不少新诗还追求所谓新奇朦胧、玄奥深刻的诗风;而且这种诗风已成为大量诗人及新诗爱好者的审美取向和诗艺评判标准。创作实践已经证明,当代新诗要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就必须继承五四以来诗坛前辈所开创的新诗优秀传统,坚守诗歌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从古典诗词形式美中吸取营养,强化新诗的音乐性和美学品质。

坚持文学的人民性在当下语境中,一提及这个话题,总是被一些人解读为似乎在过度强化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功能。这完全是一种曲解。如果作品中只有私人的声音,而没有时代的巨响;只有个人宣泄情绪的所谓创作自由,而缺乏对民众心灵、现实生活关注的社会责任,那么,诗歌的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就难以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俄国的美学大师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选编自唐炳义《当代新诗发展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年诗歌的读者并未增多,除了这个时代的文艺产品多样化、传播媒介多样化的外部原因,也有诗歌结构技巧、语言等内部原因。
B.诗歌对时代、人民的关注,既要关注社会生活表象,更要关注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等深层内容,当然这并不排斥诗人抒发个体情怀。
C.新诗“边缘化”既是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的结果,也有现代价值观念变化和缺乏市场效应的原因,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D.当代新诗的主流在与传统断裂的道路上前行,尽管创作繁荣,却没有生命力,这主要表现为其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突出弊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创作要把技巧和写作的内容结合起来,其实在古今诗人的诗歌实践中就有将个性化创作和介入社会生活结合的成功范例,这样才能深入人心,表现人性。
B.当今诗人的“缺钙”主要指的是写作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捉迷藏”主要指的是创作的态度不端正,故弄玄虚,这些创作都是违背诗歌艺术规律的。
C.“私人化写作”是诗歌创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典型表现,也导致了当代新诗创作题材内容的狭窄化,沉溺于个人,丧失了大众意识。
D.材料二中俄国美学大师别林斯基的话的内涵是:诗歌应当成为人类内在的肌体,发挥其匕首和投枪的功能,为人类呐喊战斗,成为人民和时代的忠实代言人。
3.下列节选的诗句不符合文本二观点的一项是(     
A.前面是矿石,后面是矿石/漆黑的采场,一只脚陷下去,另一只脚/跟着陷下去(温馨《采场上,我用一块矿石敲击另一块矿石》)
B.我们可以不懂它们的运行法则/但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座钢铁水泥铸造的庞然大物是如此的可爱/均匀的呼吸,有节律的心跳(龙小龙《主控楼》)
C.我独自凭著船窗闲憩,静看著一河的波泛,静听著远近的音籁,——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徐志摩《乡村里的音籁》)
D.马王沟,在三省交界处歇着/我到这里,仿佛走了多年/天色向晚,三个贫困户就了过来/用各自的方言说出内心的焦虑/像三个不速之客。(远村《扶贫组诗》)
4.材料一引用《一个诗人的世俗生活》中哑马的《遗忘》一诗有何用意?
5.请结合材料,说说如何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提升到更高境界。
2023-06-29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特定文化场域的产物,它植根于乡村社会独有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样态,是乡村社会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乡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广泛参与。同时,作为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乡土文化教育的开展又依赖于乡村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社会空间等。然而,后乡土社会的到来,给乡土文化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存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非正规教育,另一种是学校教育。无论是哪一种途径,乡土文化教育都离不开理解和掌握乡土文化的文化传递者对文化学习者施加广泛的影响。在乡土社会中,乡土文化的传递者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年长者和乡贤士绅,第二类是家庭中的父母长辈,第三类是乡村教师。乡土社会的闭塞性以及文化的稳定性决定了这些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长期共处于乡村之中。他们世代保持着对乡土文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并共同承担起向村庄内部年轻一代传递地域文化经验的责任和义务。

在后乡土社会中,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所推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社会人员大量流动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使传统乡村的文化传递者在主动与被动间逐渐放弃了对乡村文化的传递。首先,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识文断字、通晓乡土文化的乡村精英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离土入城,被迫放弃了对子女或是乡村年轻一代进行乡土文化教育的责任。其次,返乡的村庄成员带回了异地文化,再加之文化传播媒介的增多,村庄内部的年轻一代接触到了新文化,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经验。长辈经验在年轻一代的文化活动中逐渐丧失权威性,年长一辈不得不急流勇退,主动放弃了地域文化经验传递的责任。最后,随着国家撤点并校的实施,乡村教师作为文化人身份的场域被大量削减。这使得年长的乡村教师失去了工作,年轻的乡村教师或是到其他村庄继续任教,或是跳槽至城镇谋求更好的工作待遇,而新入职的乡村教师又多为村庄以外的外来者,对村庄内部的风俗习惯等乡土文化知识又不甚了解。由此,乡村教师作为村庄内部文化代言人的身份被瓦解,他们或主动,或被迫地放弃了乡土文化传递者的身份。

在乡土社会,村落是人们在一起居住生活的共同体,其中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会发挥重要影响,宗族与家族力量的形成,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影响的形式之一。生活在村落共同体中的村民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公共话语以及文化需求。基于这些村庄内部的传统、习惯与现实需求,村民们自发形成了许多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公共空间,赋予乡土文化教育不拘于地的特点。每一个村庄成员都可以自由出入这些公共空间,自由地进行情感交流、分享信息或是享受闲暇的时光。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特定载体,往往扎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潜含着乡土文化肌理,既是触发乡村社会日常交往的重要媒介,又是乡土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后乡土社会中,随着国家权力对乡村的全面注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或是在乡村改造中被打压,或是被行政规划下的新式空间所取代,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功能。此外,受市场化的冲击,乡村社会流动性和异质性不断增强,村民个体对于集体(如宗族、家族等)的依赖性逐渐降低,村庄内部公共活动及村民间的公共交往日益减少,个体家庭的私密性空间逐渐开始取代村庄内部公共性、集体性空间。由此,以亲缘、血缘构建起来的地域共同体在失去了赖以生成的群体性基础后,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一些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生成的非正式的公共空间渐已消亡殆尽。

在城市文化还处于从草昧中发轫、缺少对乡村社会的辐射力的时候,乡土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蔚然成风。彼时,乡土文化是村民在所处乡村社会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立身之本,乡土文化教育的内容也因此囊括了生活在这个乡村社会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经验,如生产经验、传统习俗、衣着服饰、祭祀礼仪等,这些内容无论是在村庄、家庭之中,还是在学堂之中都是一贯的,具有同质同构性,并且会被毫无保留、没有掺兑地传递给下一代。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城市文化逐渐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并且无孔不入地向乡村社会灌注和贩卖自己的理念与精神。当外来文化处于压倒一切的强势地位之时,本土文化就成了个人急于摆脱的衣襟。在城市文化的强势介入下,村民长久以来所依赖的乡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较量中明显落于下风,逐渐走向边缘化,乡村社会失去了统一的和有效的文化权威。乡土文化原本稳定的价值理念和生存空间开始出现松动,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甚至语言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在后乡土社会中,村庄或家庭成员多奔波于城乡之间,传统内部公共性事务不断减少,乡土文化无法在处理公共事务中得到再生产与再规范。与之相应,出于谋求生计的需要,村庄社会成员更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融入城市社会的现代文化,同时他们也更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在更为优越的城市,掌握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而非土里土气的传统礼仪、习俗等观念层面的乡土文化。由此,众多以往被尊为立身之本的知识经验在冠以无用之标后被遗忘或抛弃,乡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村庄和家庭内部开始缩减。此外,乡村学校虽在乡村,却已发展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言人,乡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被不断削减。

(摘编自苏泽《后乡土中国语境下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社会独有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样态是乡土文化生长的土壤,乡土文化在乡村社会特定文化场域中产生。
B.乡土社会中,年长者和乡贤士绅、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及乡村教师共同承担了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C.宗族与家族力量的形成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教育主体,也提供了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公共空间。
D.社会转型背景下,外来文化强势介入,人们错误认识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被削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土地改革带来剩余劳动力,乡村精英离土入城,原本稳定的乡村具有了流动性。
B.长辈经验在年轻一代的文化活动中逐渐丧失权威性,这意味着长老权力被动摇。
C.某些非正式的公共空间渐已消亡殆尽,这消解了乡土文化教育“不拘于地”的特点。
D.乡土文化教育内容的同质同构性特点导致了它在和外来文化的较量中落于下风。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树荫纳凉等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B.农村劳动力逐渐外流,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规模在扩大。
C.《乡土中国》进入课堂后,学生表示很难理解文本内容。
D.温州近九十所学校开展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进课堂活动。
4.阅读《乡土中国》等学术著作可以先“粗”后“细”,逐步推进,请结合相关经验,补充完成表格。

阅读策略

本文内容要点

阅读标题,预测推想本文标题为《后乡土中国语境下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推测其内容大致为具体的困境和路径。
抓住“乡村文化主体”“传统公共空间”“城市文化”等信息,了解各段的内容。
观照全篇,把握论证方法
5.近年来,贵州贞丰县大力探索乡土教育,打造乡村孩子成长乐园,但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如教育者外流、教育空间窄化、教育内容落后等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贞丰县应如何解决相关问题。
2024-01-30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