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2 题号:1984896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②缲,通“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联续不断的影像来描述作者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的同时用清新朴实的栩栩语言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作者敏感地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白描,就点染出了一幅仲春时节农村的淳朴风俗画。
C.作者“敲门试问”原因可能在于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D.日高、路长、酒困、人渴、试问,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体现出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2.清仇兆鳌有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於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洪亮吉亦有言:“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本词也运用了倒句的方法。请找出这句词,并分析其构成和对全词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②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背诵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1.从字数上看,这首词属于□□。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序中通过对比同行人在雨中的狼狈,反衬出了作者的气定神闲和非凡的胸襟气度。
B.作品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这一件小事,却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作者的人生态度。
C.“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突然遭遇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中所遭遇的“风雨”。
D.作品融情、景、理于一炉,上片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下片抒情兼有议论,思路清晰。
3.结合苏轼的身世遭遇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划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2019-11-18更新 | 3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君实独乐园(节选)

苏轼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

先生卧不出,冠盖倾洛社。

虽云与众乐,中有独乐者。

才全德不形,所贵知我寡。

先生独何事,四海望陶冶。

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持此欲安归,造物不我舍。


[注]①这首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于徐州所作,苏轼仕途坎坷,辗转多地任职,在徐州读到司马光寄来的《独乐园记》,写了这首诗。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宋神宗欲重用司马光,王安石反对,司马光也不愿意留在朝廷,他请求外任。独乐园,司马光在洛阳所建的园子。②见《庄子·德充符》。德不形,有最高的道德修养而不外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洛阳自古以来多有名士,风俗至今还十分尔雅。
B.五、六句写司马光标榜自己是“独乐者”,不懂得“与众乐”。
C.“所贵知我寡”,表明司马光珍视的是极少有人了解自己。
D.结尾诗人直抒胸臆,认为司马光背负盛誉,不可能真正避世。
2.诗人笔下司马光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塑造这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022-12-25更新 | 11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

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

刘禹锡

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

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

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

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


①刘诗作于大和二年,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时年56岁。

(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颈联真实再现了鹤舞庭中、月下长鸣的生活场景,有声有色,别具风情。
B.刘诗笔墨所及,亦鹤亦人,物我交融,既是诗人自我写照,也是自我诫勉。
C.苏词通过营造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D.苏词托孤雁喻己,心怀幽恨,却世无知音,表达了自己孤苦寂寞的心境。
2.“玉树容栖莫拣枝”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