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8-18 5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特定地理环境、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材料二:

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译注)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最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

此外,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因为他充分认识到,要正确地解决实际困难,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费博士看到了科学的价值在于真正为人类服务。对此,科学确实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当学者被迫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的需要时,科学便被出卖了。在欧洲某些国家里就有这种情况。

费博士是中国的一个年轻爱国者,他不仅充分感觉到中国目前的悲剧,而且还注意到更大的问题:他的伟大祖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既然是一个人类学者,他毕竟懂得,再适应的过程是何等地困难。他懂得,这一过程必须逐步地、缓慢地、机智地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他深切地关注到,这一切改变应是有计划的,而计划又须是以坚实的事实和知识为基础的。

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中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这种知识,因为这个国家再也承担不起因失误而损耗任何财富和能量。”费博士清晰地看到,纵然有最好的意图和理想的目的,如果一开始对变化的环境有错误的理解和看法,那么,计划也必定是错误的。“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由于故意的过错或出于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会造成这样的错误:预先假设了不存在的力量或是忽视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我感到,还必须引述前言中的一段话,“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们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者的工作。所以社会科学应该在指导文化变迁中起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最大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在机械工程中,只有傻子或疯子才会不顾科学的物理和数学而作出规划、设计或计算,故在政治行动中同样需要充分发挥理智和经验的作用。

我们的现代文明,目前可能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我们只注意在机械工程中使用最合格的专家。但在政治、社会和道德力量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越来越依从于疯子、狂人和歹徒。在界线的一边正越来越多地责备着那种个人随心所欲、毫无责任感或毫无恪守信义的道德义务的倾向,而在另一边我们尽管仍然可以在财富、权力和实力上具有压倒的优势,近数年来却始终不断地暴露出软弱、涣散以及对荣誉对所负的神圣义务的忽视。

我怀着十分钦佩的心情阅读了费博士那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论点和生动翔实的描写,时感令人嫉妒。他书中所表露的很多箴言和原则,也是我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所主张和宣扬的,但可惜我自己却没有机会去实践它。我们中间绝大多数向前看的人类学者,对我们自己的工作感到不耐烦,我们厌烦它的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虽然这也许是表面上的,实际并不如此。但我的自白无疑是真实的,我说过,“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

(节选自《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序言:布•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博士论文的评价)

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作者预言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农民的生活》中一些标志着人类学新的发展的优点引起读者们对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中国的注意。
B.费孝通看清科学的价值,认识到正确地解决中国当时的实际困难无知识不可。因此他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阻止科学被“出卖”。
C.中国目前可能是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的现代文明之一这一事实使费孝通在感到悲剧的同时意识到了伟大祖国在西方化或灭亡的抉择中进退两难的问题。
D.形势或情况的阐述分析可能会造成对不存在的力量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预先假设和忽视的错误。
2.下列基于材料二的分析与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费孝通《中国农民的生活》坚持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侧重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而非应用社会学,关注国家而非部落,调查研究而不是猎奇写作。
B.费孝通在前言中表述,之所以社会科学应在指导文化变迁中有重要的地位,是由于社会科学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意欲满足的需要、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才可达到有效果的行动和预期的目的。
C.作者认为目前的欧洲文明偏重于科学建设而忽视了人文建设是导致社会腐败涣散、权利义务不统一等乱象的重要原因。
D.作者过去主张和宣扬却没有机会去实践的大量箴言和原则在费孝通书中表露,然而他对此并未感到嫉妒。
3.按照上下文逻辑,材料二中作者接下来的论述最可能的一项是(     
A.研究人的科学须进入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离开所谓未开化的研究。
B.《中国农民的生活》中的原理和内容以及贯穿此书的主题。
C.费孝通博士的一切观察和研究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
D.作者认为有关蚕丝业的章节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证明社会学需要研究社会工程的有关实际问题。
4.作者预言“《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基于哪些依据?请结合原文概括。
5.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那么“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哪里得到体现?
2023-08-18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材料二:

回忆性散文是一种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作者经历过的、有记忆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重现脑海,再将其按照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按照事件发展脉络或人物的行动轨迹叙述经历时与回忆时的情感状态,反思过往并传达其深层次的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往的回想和怀念,回想美好的记忆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烦恼,怀念重要的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反省,反省以往的过错,用文字向回忆对象表达忏悔。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充满温情和艰辛的生活回忆在儿童和成年视角穿梭。文章显得真实却不乏童真。
B.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支持我上学,为子女日夜操劳。文章从多个角度塑造了默默付出的伟大父亲形象,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对父爱的讴歌。
C.枣花这一物象在文章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用之一是通过对枣花开时一家人乘凉洗场面的描写,营造温馨的氛围。
D.文章语言如话家常,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使文章整体朴实平淡。同时“五妮啊,是爹没本事”“家里的事你甭管”等句口语色彩浓厚,表现父亲对我的期望、疼爱和支持、
7.材料一中,作者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回忆着墨颇多,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得知自己可能会为照顾家里而被迫辍学打工时,“我”无奈和怨尤油然而生,忐忑自己继续念书只会拖累家庭。
B.哥嫂们虽然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问题没有发表意见,但是结合文章来看哥嫂内心充满着对我辍学打工、缓解家庭压力的渴望。
C.“我”预备好一肚子的话准备与父亲辩论上学之利,最终却没有说出口,因为父亲转念让我继续读书。
D.父亲与《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默德斯通不同,父亲没有像默德斯通对待孩子的冷酷与无情,而是对孩子充满理解,尊重孩子的人生道路。
8.假设你代表高三学生向新高一学弟进行语文学科交流。你偶然发现本文与必修上册课文《我与地坛》有相似之处。请根据下表提示,完成填空。
《簌簌衣巾落枣花》(吴继红)《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内容Q:为什么说父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女儿的父亲?        A:①Q:为什么说母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A:她始终很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
反复提及的词语Q:“枣花”被反复提及,它在文中除了第六题C项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
A:②
Q;母亲心理矛盾被反复提及,但心理却是不断变化的。这有什么作用?
A:体现出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但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不张扬爱的坚忍的母亲。
情感状态
9.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为了将回忆有条不紊地将组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哪些文学方法?请至少找出三处,并结合文章材料内容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 我欲胜彼,彼亦志於胜,谁肯处其败?胜败之情战於中,而胜败之机未有所决。彼或以兵来,吾敢谓其非张虚声以耀我乎?彼或以兵遁,吾敢谓其非匿形以诱我乎?是皆未敢也。然则如之何?曰:“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定察矣。今吾藏战於守,未战而长为必战之待;寓胜於战,未胜而常有必胜之理。彼诚虚声以耀我,我以静应而不轻动;彼诚匿形以诱我,我有素备而不可乘;胜败既不能为吾乱,则故神闲而气定矣。然后徐以吾之心度彼之情,吾犹是彼亦犹是,南北虽有异虑,休戚岂有异趣哉!且彼诚欲战耶,则必不肯张皇以速我之备。且如逆亮始谋南寇之时,刘麟、蔡松年一探其意而导之,则麟逐而松年,恶其露机也。今诚必战,岂欲人遂知之乎!彼诚不敢必战耶,贪残无义,忿不顾败,彼何所恤?以母之亲、兄之长,一忤其意,一利其位,亮犹弑之,何有於我?况今沿海造舰,沿淮治具,包藏祸心,有隙皆可投,敢谓之终遂不战乎?大抵今彼虽无必敢战之心,而吾亦不可不防其欲尝试之举。彼於高丽、西夏,气足以吞之, 故於其使之至也,坦然待之而无他;惟吾使命之去,则多方腆鲜,曲意防备。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于我也。彼知有忌,我独无忌哉!我之所忌不在於虏欲必战,而在於虏幸胜以逾淮,而遂守淮以困我,则吾受其疾矣。朝廷心定而虑审,何情不可得,何功不可成。不求敌情之知,而观彼虚声诡势以为进退者,非特在困吾力,且失夫致胜之机为可惜。臣故曰:“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

(选自辛弃疾《美芹十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审A故B也C能定D而审E敌情F虽万里之远G可定察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少年有“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补天裂之豪情壮志,然而晚年常向往陶潜隐居自适的生活。《美芹十论》正是在作者“壮岁旌旗拥万夫”时期所著。
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蕴含做人不要太过花言巧语,要懂得适可而止的寓意,在文中用来讽刺精明的敌军圆滑、用兵手法刁钻。
C.鸩,此处指鸠酒,代指毒酒。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
D.腆鲜,也作鲜腆。谓对地位低的人无谦爱之意。此处指高丽、西夏接待南宋使者时不友善的表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想使敌方受我方制约,了解敌情来镇定军心、不胡乱产生疑惑是关键。故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应对敌人、获取胜利就会显得轻而易举。
B.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论证心中若交织欲胜惧败的思想,则胜利或失败的迹象就难以捉摸。
C.完颜亮最初图谋向南侵犯南宋时,刘麟、蔡松年刚一弄清他的意图就引领金兵进攻南宋。最终刘、蔡下场悲惨,是因为金国皇帝恼恨他们泄露了进攻南宋的机密。
D.美芹“十论”分别是: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本篇应该属于“察情”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
(2)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于我也。
14.本篇文章论述了古代用兵之法、作战之道,现在看来对于我们青年的现实生活处世仍有一定启示。请结合文章论点及任一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谈你从中汲取的启示。
2023-08-21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②缲,通“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联续不断的影像来描述作者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的同时用清新朴实的栩栩语言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作者敏感地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白描,就点染出了一幅仲春时节农村的淳朴风俗画。
C.作者“敲门试问”原因可能在于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D.日高、路长、酒困、人渴、试问,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体现出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16.清仇兆鳌有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於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洪亮吉亦有言:“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本词也运用了倒句的方法。请找出这句词,并分析其构成和对全词的作用。
2023-08-17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歌阅读中提及“倒句”这一概念。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中除“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外,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谪仙人大梦吴越,“__________”,也运用了倒句的方法。
(2)小刚作文征文比赛获得特等奖,汪老师望见他眉飞色舞,十分担心,教导小刚:“人生起伏难料,面对辉煌成绩更应对骄傲自满产生畏惧之心,魏征于《谏太宗十思疏》有云:‘__________’,你一定要时刻铭记于心啊!”
(3)姚鼐在《登泰山记》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描述了凛冬恶劣的天气,意在表达天气对行路造成的不便;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亦有相似之处。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②姐姐来行更好。”众人都知④所行之令必得②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①便拉了②过来。王夫人笑道:“既在令内,没有站着的理。”回头命小丫头子:“端一张椅子,放在你二位奶奶的席上。”②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也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②未开口,③便下了席,摆手道:“别这样捉弄人家,我家去了。”众人都笑道:“这却使不得。”②喝令小丫头子们:“拉上席去!小丫头子们也笑着,果然拉入席中。③只叫饶了我罢!②道:“再多言的罚一壶。”③方住了声。②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④起,顺领说下去,至③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或曰押韵)。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②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④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②道:“当中是个‘五与六’。”④道:“六桥梅花香彻骨。”②道:“剩得一张‘六与幺’。”④道:“一轮红日出云霄。”②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④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说:“极妙。”④饮了一杯。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18.根据上文对“牙牌令”玩法的介绍,请运用《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中的诗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选自四库全书《宣和牌谱》)


例:“右边人牌俩个‘四’”——“弟走从军阿姨死。”
(1)“中间‘四二’真好看。”——“__________。”     (2)“凑成‘落花红满地’。”——“__________。”
19.选段标序号的空缺处是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下列最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①凤姐;②鸳鸯;③刘姥姥;④贾母。
B.①黛玉;②宝钗;③湘云;④宝玉。
C.①晴雯;②袭人;③刘姥姥;④宝玉。
D.①黛玉;②宝钗;③湘云;④探春。
20.根据原文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走至当地”“果然拉入席中”,“当地”“果然”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B.“半推半就”属于成语,一般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此处指②一面推辞,一面就位。
C.“我去了”的“家”字用法与“六王毕,四海”的“一”字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韵”的“叶”字是写了别字而非错字。
21.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它以游戏的方式定饮酒次序,饮客常常按一定的要求行令。材料是如何通过酒令表现中华民族特色的?请简要赏析。
2023-08-17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船步入宇宙深空,喷射引擎轰隆。偏离赛道的小行星带上,采矿机器游走其间;远眺土星南极,巨大钟面,深邃若白洞之眼。先民的飞船方舟一号,止步于此。在静止的时间里,偶尔以海市蜃楼的方式回落。

由远而近,无数不知刻度的针体,缓慢转动,或正或逆,,亦有灵便者快若光子,自最高处自旋沉降,落入遥远的内核深处。

那些针体近乎相同。极杆将所有指针串联,以难以理解的方式,维持着时钟的运作。也许我们见到的指针,,其他不过转瞬即逝的幻影,填补实数的缝隙,再化作无名的、新的实数刻度,直到不可再分。

看似永不停息的时间,却和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一般,在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的填补实数的缝隙的幻影而形成的实数刻度中的最小刻度上静止,但相对着运动或静止的观察者,在活动的画面组成影像的最小刻度上静止的看似永不停息的时间却拥有了组成影像一般、活动的画面一样的运动的填补实数的缝隙后化作无名的新的实数刻度直到不可再分的性质。归因是观察者的运动,还是观察者的静止,

此为时钟悖论。

——Phigros【影像】时钟悖论,有删改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60个字。
2023-08-17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4.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悲喜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和连贯的故事情节。它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与此相似的荒诞派文学有《百年孤独》等名著。作品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材料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8-1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通义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8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辛弃疾(1140-1207)  单篇论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苏轼(1037-1101)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10.65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词类活用选择+表达
22-23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简明表达题组
六、作文
240.4青年成长  奋斗 励志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