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98545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摘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注】①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B.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C.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D.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欲不夺农时”与“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夺”字含义不相同。
B.“克己自励耳”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C.“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两句中的“率”字含义不同。
D.“敦行礼让”与“其言不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昀一项是(     
A.贞观二年,京城蝗虫猖獗,太宗到田野视察,吞下蝗虫,自此蝗虫不再成灾,这里虽有迷信的成分,但体现出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
B.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在二月为太子举行加冠礼,太宗认为二月举行会影响春耕、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加冠礼仪改在十月举行。
C.贞观十六年,米价较低,太宗认为,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采取提高粮价、减少赋役、不占用农时等措施,让百姓更加富裕。
D.唐太宗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要求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让百姓既富裕又有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5.文中王珪是如何和太宗谈论以民为本的问题的?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义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义,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
B.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
C.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
D.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整理修订,后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春秋三传”。
B.陵迟,本义指斜坡缓延,后引申为败坏,衰败。也作“凌迟”,在文中指魏文侯因为喜欢儒学被秦始皇凌迟处死。
C.六义,诗经学名词,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文中借此代指儒家的主要典籍或思想。
D.黄老,“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教派,是我国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周室衰微,王道废弛,礼乐崩坏,邪道兴起,诸侯恣意横行,孔子整理修订“五经”,以当王法。
B.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分散到诸侯各国去,加之天下战乱,群雄并争,儒学在战国时代完全衰败。
C.等到刘邦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而鲁国的儒生仍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这体现圣人遗留的风范。
D.汉武帝时,由于皇上内心向往儒学,延请儒生入朝为官并重用,天下学子潜心钻研儒学成为一时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2)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5.请分别概括秦朝、汉初儒学衰败的原因。
2022-03-20更新 | 2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彪之字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排行第三的人,古人排行以伯(孟)仲叔季为序。
B.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累迁,破格提拔、越级提拔。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因家中有人患病,便循旧例不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会产生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孝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当时下令由桓温依周公居摄的先例代幼主执政,然而王彪之以桓温势大必影响朝廷运作为由不奉诏令。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2022-06-15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鲁效力麾下。

②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竟怒马驰去。

③至省,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之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变色下阶,叹曰:“奇男子!汝,吾几误劾贤员。”

(节选自明·袁枚《书鲁亮侪》)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中牟(      )                                        (2)汤浴我(      )
(3)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      )             (4)汝,吾几误劾贤员。(      )
2.选出下面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两司起立曰(       
A.推辞B.告诫C.道歉D.感谢
3.选出下面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恨不连夜排衙视事       
A.审问案情B.到职办公C.查访情况D.官吏上任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
5.第③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
6.文章开篇说:“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奇”的表现。
7.第③段中鲁亮侪的申辩很有说服力,请简要分析。
2022-10-30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