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98665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缀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缀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相,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噬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外恐诸侯之A救B秦C必受D之E秦受地F而却兵G赵H守半国I以自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割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殇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在B上C位D以E率F士G民H士I民J或K怨L而M吾N不O能P免Q之R于S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公法则不阿亲戚”与成语“刚正不阿”中的“阿”字含义相同。
B.“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中的“二三子”语出《论语》,与《卫风·氓》中的“二三其德”不同,相当于“诸位”“几个人”。
C.“幸赦臣之过”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幸”字含义相同。
D.“遂致其族人于廷理”与“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两句中“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认为韩献子为人公正,不拉帮结派,御下有法,临危不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
B.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C.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
D.楚国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肯定、赞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2)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5.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三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富有语势;不超过70个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党员干部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党纪法纪底线,做工作中的实在人,做国家、人民的公仆。

2023-06-25更新 | 1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2022-06-09更新 | 103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王斗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到,往
B.寡人先君之宗庙 奉:继承
C.王之走狗已矣 具:具备,完备
D.宣王曰 谢:感谢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B.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C.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D.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宣王具备了先王那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
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
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王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王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
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2)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2018-09-05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