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99022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辞章,必不能传于后。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逮 其 父 时 虽 少 年 已 自 成 人 能 取 进 士 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用事者得罪”与“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B.“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与“下饮黄泉”(《劝学》)两句中的“下”字含义相同。
C.“无辞以白其大人”与“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白”字含义相同。
D.“道不行于时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年少时就显露出出众的才华,考取进士,又通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他精通经史诸子典籍,受到当时人的仰慕。
B.唐顺宗即位后,柳宗元得到重用,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后受牵连出京担任刺史,任职期间刻苦为学,写作诗歌文章。
C.刘禹锡本应被遣去播州,但柳宗元认为那里环境恶劣,不适合他们母子居住,自愿用柳州换播州,自己即使因此再度获罪也不觉遗憾。
D.柳宗元被贬官后,没有得到相熟识而有能力有地位的人的推荐与引进,最终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辞章,必不传于后。
5.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做刺史时,针对当地的弊政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知识点】 韩愈(768-824)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窦秀才书

韩愈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B.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C.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D.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
B.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足下,古代交际用语,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文中是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D.六艺,在《师说》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3.下列对两段文字表达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B.《师说》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感情激越,增强文章说服力。
C.《答窦秀才书》语气亲切,条分缕析,既有亲身经历的印证,又有设身处地的关切。
D.韩愈以“稛载”形容窦秀才有盼而来,以“垂橐”形容他无获而归,言语饱含祝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022-11-05更新 | 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欲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念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延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优记之,固善。天宝以未,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益,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B.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C.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D.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中的“负”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中的“负”含义相同。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C.“复何道”中的“道”与“师道之不复”中的“道”含义不同。
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名号。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惧危险,招抚叛军。镇州叛乱后,韩愈受皇帝重托,到军中平叛。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
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2024-01-11更新 | 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讳辩       韩愈

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得罪。”愈曰:“然。”

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 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③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①察:查究。②律:指《论语》。③二名不偏讳:指遇到君主尊长的名字是两个字时,只讳其中一个字。④嫌名:指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⑤稽:考核,查。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B.则C.者D.以
2.题为“讳辩”,以第②段为例,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辩”的。
3.评析第③段画线句的思想内容。
2021-07-08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