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99530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曰:‘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选自《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注:①櫜(gāo):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②稷,谷物泛称;后稷,传说中的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世泛指农官,相传周族的先祖曾长期担任此职。③不窋(zhú):古代周族部落首领。④大毕、伯士:相传为犬戎族的首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B.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C.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D.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颂,《诗经》六义之一,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B.载,在本处是句首或句中语助词,与《氓》中“载笑载言”的“载”字意思一样。
C.荒服,古代“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
D.让,此处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字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穆王野心勃勃,想要出兵征讨犬戎,祭公谋父为了制止他的错误行为,引用《诗经》的内容进行劝谏,引经据典,很具说服力。
B.祭公谋父为了说服周穆王,列举了先王不窋和武王端正品行、敦厚爱民,让百姓感激天子的恩德而畏惧威刑,从而壮大王业的实例。
C.商纣王昏庸无道,残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揭竿而起,和周武王一起发动正义的战争,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为国除害。
D.祭公谋父认为犬戎的首领一直履行朝见职责,周朝贸然出征讨伐,是废弃先王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周穆王最终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2)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5.请简要概括祭公在劝谏周穆王时引用周文公颂诗的目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姜武。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予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孝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春秋左传·隐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中的“贰”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中的“贰”含义相同。
B.“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中的“诸”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的“诸”含义不相同。
C.“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封”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加点的“封”含义相同。
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中的“锡”与“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中的“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氏任性偏心。坐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喜欢共叔段,就想废长立幼,帮共叔段夺权,“请制”“请京”。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对于共叔段的种种僭越之举,大夫祭仲曾经告诫过庄公,危险一步一步在逼近,但是庄公始终无为,没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只说过“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C.颍考叔善于劝谏.不正面直接提意见,而是用行动使庄公心动情发。庄公说的“黄泉”,是比喻义,指的是“死”,颍考叔则用本义,说是“地下泉水”,这样就不会违背誓言了。
D.在颍考叔和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依照颍考叔的做法“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孝亲的大爱,符合儒家思想,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5.你认为原文中的庄公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022-12-25更新 | 2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B.因人之力而               敝:伤害
C.供其乏                         困:困窘
D.与粟,自雍属绛            卒:终于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得立\ 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B.以秦得立 \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C.以秦得立\ 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D.以秦得立 \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3.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春秋时依次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5.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⑵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2021-04-16更新 | 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出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也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020-02-07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