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995646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材料二: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死?”晏子对曰:“此馁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

材料三:

景公饮酒,移于晏子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晏子被玄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报闾曰:“君至。”司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梁丘据左操瑟,右挚竽,行歌而至,公曰:“乐哉A今夕B吾饮酒也C微彼二子者D何以治E吾国F微此G一臣者H何以乐I吾身”君子曰:“贤圣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

——选自《晏子春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B/C/D/F/HB./A/C/D/E/IC./B/C/D/H/ID./A/C/D/F/H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雨雪”,与《苏武传》中的“天雨雪”的“雨雪”用法和意义相同。
B.“顾臣愿有请于君”中的“顾”,与《项脊轩志》中的“顾视无可置者”的“顾”用法和意义不同。
C.“延及后宫之族”中的“延”,与《离骚》“延伫乎吾将反”的“延”用法和意义相同。
D.簋蓋(fǔ   ɡuǐ),两种盛黍稷稻粱的礼器,亦借指筵席。《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却奇怪天气不寒,晏子正面劝谏;景公出巡看到饿死之人心有反思,晏子却反言相讥。
B.晏子相机劝谏,忠君爱民;景公善于纳谏,应对及时。君臣相得,孔子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C.对景公夜晚饮酒的邀约,晏子和司马穰苴都婉言拒绝,既表明了二人不善饮酒的习性,又表明他们公忠体国的品行。
D.景公能重用晏子这样的良师益友,同时还喜欢梁丘据这样相陪取乐之人,充分显示了他不拘一格的人才使用原则,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论语·季氏篇》中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景公去世之后,老百姓为什么不感激称颂他?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施琅,字琢公。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明总兵郑芝龙降,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琅以计得脱,其父、弟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二十年,成功孙克塽幼,刘国轩等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夏至后二十馀日,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为言,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但遇风利即可进。”诏从之。八月,琅统兵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缴金印,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遗民、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上命允其行。琅又疏请克琅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授克琅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二十七年,入觐,赏赉优渥。琅辞谢,又言:“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请辞。”帝不许,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施琅每当调遣,辄冠军锋。寻总水师,屡陈进取;厦门之克,尔与有劳。朕欲声厥罪,以救边氓,咨诹在廷,谓难剪灭。惟尔独抒忠悃,力赞成谋。朕心益断,命尔徂征。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复私仇。调度周详,朕深嘉叹!何不遐年,展心轸悼!泽加身后,赠恤从优,谧曰襄壮。

(节选自《施琅碑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把相应位置涂黑。
通A臣B旧C时D部E曲F使G为H内I应J俟K风L便M可N获O全P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固守”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守”意思不同。
B.衔恤茹痛的“衔”与《祭十二郎文》中“衔哀致诚”的“衔”意思不同。
C.“咨诹”与《出师表》中“咨诹善道”的“咨诹”意思不同。
D.“遐年”的“遐”与《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的“遐”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早年经历坎坷,家破人亡。他跟随郑芝龙投降清廷,被郑成功抓获,但他拒绝降服,他的父亲、弟弟及子侄被杀,他只身以计脱险。
B.施琅以国为重,顾全大局。郑克域投降后,他理智地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认为杀戮有违人心归顺,不但没有诛杀郑克填,还请求皇帝准他归朝。
C.施琅功成不居,淡泊名利。面对自己的功绩和朝廷的优厚奖励,施琅不贪功,他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婉拒皇帝的赏赐,得以功成身退。
D.施琅英勇忠心,深合帝意。无论是攻克厦门还是收复台湾,他总是身先士卒;朝堂问策,施琅的对答让皇帝满意,他死后皇帝哀痛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2)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
5.《施琅碑文》中,皇帝从三个角度高度评价施琅,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3-07-06更新 | 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于冢侧,动静以礼。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②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事,邕亦每存匡益。

③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䃅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䃅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⑤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摘编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母卒,于冢侧,动静以礼(         )(2)方今国中衰,神器不固(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准确的一项。
(1)辄令邕鼓琴(         )
A.帮助B.颂扬C.介绍D.引导
(2)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
A.斗嘴,让人下不了台B.羞惭,难为情C.讥笑轻侮D.毁谤议论
3.请为下列句子断句。
且 忠 孝 素 著 而 所 坐 无 名 诛 之 无 乃 失 人 望 乎
4.翻译下列句子。
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5.第④⑤段的划线句是什么描写方法?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述。
6.概括蔡邕的品格,并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2019-10-29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兰亭集

王羲之

水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端,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云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

晋书·王羲之传(节选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1.下列对文本(二)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修褉: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D.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孟夏”就是夏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
5.文本(一)中作者的情感由乐转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作者因何而痛。
2022-06-08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