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5 题号:1999076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非谓其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何以复语子哉!

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虽无能,君子务益。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魏公子牟东行,穰侯送之曰: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穰侯曰:善,敬受明教。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

(节选自《说苑·敬慎》)

【注】①常摐(chuāng):古达人也,老子师事之。②曾元、曾华:曾参二子也。③穰侯:即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B.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C.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D.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有官员初到任所的意思,成语“下车伊始”与文中的“下车”都是此义。
B.趋,古代一种表示礼貌的行走方式,本文中的“趋”与“他日趋庭”(《滕王阁序》)的“趋”均有此意。
C.先生,古时指老师或年长有学问的人,穰侯以此称呼魏公子牟,含有尊敬之意。
D.山东,古代不同时期指不同地域,战国时称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或秦以外的六国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常摐连续向老子发问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其是一位德行修养很高、认识深远的长者。
B.曾子没有颜回那样的才智,但仍然以飞鸟、鱼鳖为喻,告诫儿子要抵御外界的诱惑。
C.魏公子牟教诲穰侯并使其明白为官者,不贪权势、不贪财富、不图尊贵等。
D.曾子与魏公子牟在认知上有基本共识:官员往往在登上显位的时候容易犯错,要慎言慎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
(2)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左师公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B.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C.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如燕国太子丹就曾经在秦国做过人质。
B.祭祀:古代祭祀是国家的大典。指按照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帮助人们达成愿望。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D.《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荆轲刺秦王》一文就选自《战国策·燕策》。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赵太后刚刚执政,面对秦国的攻打和齐国的救援条件,赵太后溺爱孩子超过对国家的关心。
B.赵太后脾气暴躁,盛气凌人。她宣称定要对再进谏的大臣“唾其面”,触龙面见,与她交谈很久,都不能消解她心中的怒火。
C.触龙察言观色,避其锋芒。他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犯言直谏,而是问起居,话家常,拉近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进行。
D.触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触龙对赵太后的谈话没有一句涉及到人质,但又是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的奥妙。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2)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2022-12-08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韩。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黈曰:“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乃使冯亭代靳黈。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裁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胜对曰:“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敞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注释】①平阳君:即赵豹,与赵胜同为赵孝成王的叔父。②勉:同“俛”(俯),低头。③长平之战:秦国胜利赵国惨败,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衰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B.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C.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D.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效意思是请献上,“效”与《苏武传》“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的“效”含义相同。
B.拜内中的“内”,同“纳”,《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也同“纳”,但二者的含义不同。
C.坐受指坐着就可以得到,“坐”与《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含义不同。
D.垂涕意思是流泪,“涕”与《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涕”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要攻打韩国,分两军逼近。韩王很害怕,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黈,让他把上党献给秦国来求和,靳黈没有听从命令。
B.冯亭代替靳黈做上党太守后,派人告诉赵王愿意献上上党。而赵豹反对接收,认为这是韩国要嫁祸给赵国,赵王却不以为然。
C.冯亭投靠赵国,让赵国出兵上党之后,又觉得不义,便建议韩王把赵国已出兵占领上党的情况告诉秦国,以解除韩国的危机。
D.秦国发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发生,主要是赵王不采纳赵豹的意见以及赵胜等人以为接收上党有大利可图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2022-10-20更新 | 1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材料二:

益都郑氏兄弟,皆文学士。大郑早知名,父母尝过爱之,又因子并及其妇。二郑落拓,不甚为父母所欢,遂恶次妇,至不齿礼。冷暖相形,顿存芥蒂。次妇每谓二郑:男子耳,何遂不能为妻子争气?遂摈弗与同宿。于是二郑感愤,勤心锐思,亦遂知名。父母稍稍优顾之,然终杀于兄。

次妇望夫綦切,是岁大比,窃于除夜以镜听卜。有二人初起,相推为戏,云:汝也凉凉去!妇归,凶吉不可解,亦置之。闱后,兄弟皆归。时暑气犹盛,两妇在厨下炊饭饷耕,其热正苦。忽有报骑登门,报大郑捷。母入厨唤大妇曰: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次妇忿侧,泣且炊。俄又有报二郑捷者。次妇力掷饼杖而起,曰:侬也凉凉去!此时中情所激,不觉出之于口:既而思之,始知镜听之验也。

异史氏曰:贫穷则父母不子,有以也哉!庭帏之中,固非愤激之地。然二郑妇激发男儿,亦与怨望无赖者不同科。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也!

(选自《聊斋志异·镜听》,有删改)

【注】①纴:织布机。②大比:文中指科举考试。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夜发A书B陈箧C数十D得E太公F《阴符》之G谋H伏而诵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文中指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期年,文中意为满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意思相同。
C.等,文中的意思是“同样”,与《陈涉世家》中“等死,死国可乎”的“等”意思不同。
D.殊,文中是副词,意思是“很”,与《过秦论》中“余威震于殊俗”的“殊”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劝说秦惠王兼并诸侯,一统天下,秦惠王却认为自己羽毛尚不够丰满,法令还不够完备,道德也不够深厚,以此为由婉拒了他。
B.益都郑氏兄弟参加科举考试,给老大报喜的人先到,郑母让大媳妇去休息,二媳妇预先知道自己的丈夫也能考中,对郑母的安排很不满。
C.《聊斋志异·镜听》属于小说,情节简明,前面有铺垫,中间有细节,结尾有包袱,以小见大,把科举时代的世事人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D.苏秦游说秦国失败,狼狈回家,被家人冷遇;益都的郑氏兄弟二人因功名不同被父母区别对待,这反映出一些人看重名利超过亲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2)父母稍稍优顾之,然终杀于兄。
5.材料二中,蒲松龄的“异史氏曰”表达了对小说中的二媳妇什么态度?请简要说明。
2023-10-27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