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200149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3.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
【知识点】 政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处于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期。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

习近平主席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中国方案,结合中国思想、中国理念、 中国实践、为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们指明方向,注入能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快速发展并改变世界。它不仅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把区域性、民族性的历史带入全球范围,不同的文化在相遇相知中交流互鉴。近年来,自由贸易快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过去那种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逐渐被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所取代。旧观念容易引发冲突、战争,新理念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同住“地球村”的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和谐生活,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哲学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将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梦与攸关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既让世界发展成为中国的机遇,又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0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明,所以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较以往也更多。
B.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摒弃过去那种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因为旧观念会引发冲突、战争。
D.无内无外、天下一家与协和万邦、世界大同分是源远流长的“天下观”的核心原则与终极目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并持续发展。
B.文章第二段对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可以指明力向,注入能量。
C.文章第三段侧重论述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改变着世界这一情况。
D.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话题,再进行分析,提供理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并改变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已经形成。
B.生产力普遍发展能带来人们的普遍交往,普遍交往可使不同文化在相遇相知中交流互鉴。
C.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2020-10-12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复兴是一种文化自信,它意味着文化的绵延不断。何为文化?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工具;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伦理、价值取向。五千年来,器物层次和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断。从孔子的仁者爱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延续的体现。

②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化,能否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精神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答案是肯定的。

③当西方还是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在欧洲中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也颇为活跃。可以说,中华文化以及以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④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应。以儒家为例,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之时者,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他把过去的经典按照时代需要给予了创新性整理和诠释,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有能力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⑤当一个文化体跟另外一个文化体碰撞时,就会有强势弱势的差别,其决定因素在于经济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完全有可能不断提高。而且,只要有意识地实践、倡导,中国文化也有能力保持其核心伦理价值取向,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上层建筑的创新。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会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且会将中华文化发展为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之一。除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6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梦想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梦的实现,还因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条件相似,由中国复兴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很有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不断贡献其理论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摘编自林毅夫《从经济学视角看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器物、组织层次不断变化,但核心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断。
B.中华文化伴随经济发展会形成完整的自洽体系,从而适应并不断演进经济基础。
C.以儒家文化的“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D.为了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华文化要不断随时代变化进行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经济学视角审视文化自信,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B.第③段在中西对比中论证了中华文化及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与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C.第④段中,作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可以随时自我更新。
D.文章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化更新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论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演化要适应经济发展,可见,孔子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
B.只要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中国文化就会在与其他文化体的碰撞中占据主动地位。
C.“亚洲四小龙”的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以中国复兴理论为指导。
D.对中华文化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认识,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复兴充满自信。
2021-03-15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征信的理解常常有分歧。有观点认为,征信是金融或经济领域的特有概念,不应延伸至其他领域。其实,征信这一术语本是传统征信制度所特有的概念,并为我国金融征信制度所正式确认。但在公共信用实践中,部分地方和领域也借用了征信这个概念。

征信作为一种专门的信用机制,首先是指金融和经济领域的信用制度。现代意义上的征信制度,是信用制度社会化以及信用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最为典型的就是金融、商业赊销等领域的征信制度。征信制度的基本原理是将信用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信息予以记录、共享并依法向第三方进行披露,第三方可以根据过往的信用信息来判断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目前,征信已经成为一种技术化、制度化、法治化较高的信用机制。全球主流的征信模式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主导型私营征信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公共征信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会员制征信模式等。我国所实践的公共信用制度在信用信息的采集、归集、共享、披露等方面借用了金融征信的运行逻辑和技术。

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法尚未出台,公共信用制度法治体系还有待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科学、不严谨乃至于泛信用化等问题。如部分地方、部分领域出台了遛狗不拴狗绳、乱扔垃圾、志愿献血等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的规定,一度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关切。很多民众质疑,这些行为是否有必要纳入征信体系,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到人们获得银行贷款等。实际上,这些规定中所说的征信系统,并非人民银行的金融征信系统,而是指地方所搭建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造成这样的误解,其原因非常复杂,一方面是由于征信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将征信理解为人民银行的金融征信体系。另一方面,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基础还不够扎实,人们对公共信用的认知还相对有限,而相关部门在使用相关概念时,不够科学严谨,没有明确区分金融征信系统和公共信用系统。要廓清经济信用与公共信用的关系,就需要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科学准确、统一权威的界定,并在基本观念方面达成更多的社会共识,避免无谓的分歧和误解。由此,两类制度才能各就其位、协同调整,共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摘编自王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理解分歧及其辨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金融征信制度已正式确认了“征信”的概念,公共信用实践中的“征信”是借用。
B.现代社会的征信制度,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在金融、商业赊销等领域。
C.征信制度在实践中对信用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共享并依法向第三方披露。
D.我国的社会信用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重要概念需要科学准确、统一权威的界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认为不应将“征信”这一特定领域的特定概念延伸至其他领域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B.文章先界定了“征信”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适用的具体范围,这便于后文论证的展开。
C.文章列举“乱扔垃圾”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论证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难度之大
D.针对民众对某些征信规定发生的质疑或误解,作者溯源析因,认为客观方面的原因最为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金融或经济领域的征信已经成为一种技术化、制度化法治化的信用机制。
B.征信制度提供交易对手过往的信用状况,交易者可据此消除交易风险。
C.我国目前的金融征信制度模式借鉴、融合了以欧美日等国为代表的全球主流征信模式。
D.只要让维护良好征信的观念形成共识,就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发展。
2021-12-22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