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6 题号:2002086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2.有人将《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压缩为“落叶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你觉得压缩好不好?
【知识点】 杜甫(712-770)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①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②。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注:①风尘,指的是社会环境。②乡台,指的齐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D.“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2.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022-01-03更新 | 8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此诗写于漂泊途中。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近体诗,标题中的“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首联写近景,“细草”有渺小之感,“危樯”表明所乘之舟残破,诗人因此而忧虑。
C.颔联写远景,意境雄浑,“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
D.颈联充满愤激,“官应老病休”是反语,表现其心中不平,暗示休官并非因为老病。
2.“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流”体现了杜甫诗“以壮景写哀情”的特点,下面诗句中最符合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D.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2023-11-06更新 | 20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源自“孟嘉落帽”的典故,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带着属下游览龙山,设宴欢饮,山上金风送爽,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浑然不觉,依然谈笑风生,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咨议参军太原人孙盛写了一张字条,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孟嘉回到座位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条,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老去”停顿,“悲秋”停顿,“强自宽”又停顿;“兴来”停顿,“今日”停顿,“尽君欢”又停顿。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写出诗人参加宴席时内心愉悦,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十分传神。
C.颈联笔力挺峻。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
D.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021-11-19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