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0 题号:200323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首先承认社会发展对文学发展的作用,但是,当我们从文学独特的艺术价值上来辨别文学的成就时,就会发现某些特殊的文学现象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不大。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它又不一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某些文学形式的突出成就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某些不发达时代的文学比发达时代的文学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譬如,古希腊神话是神话发展的高峰,它为人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审美价值,它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当社会进一步发展了,神话却渐渐地衰微了。中国的唐诗宋词创造了格律诗的高峰,尽管唐宋以后的社会进一步发展了,但诗人们所留下的格律诗很难与前者相提并论。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相反,在某些特殊的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倒成了一种文学形式繁荣的消极因素,我们得出这种结果,是用文学超然的普遍审美价值来评估的。

从文学发展的多种原因看,它的繁荣并不一定发生在相对高度发展的社会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物质发展水平,这也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原因。但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多元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社会心理、时代风尚和艺术传统等对其都有影响。

神话这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形式,只能在经济水平低下、社会原始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和繁荣,因为神话里所体现的人的强大直觉力和想象力是经济不发达、认识处于蒙昧状态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

中国的康乾盛世并没有带来文学的相应繁荣,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对文学的恐怖性限制。18世纪的德国,其物质生产的水平远不如英法等国,却出现了以莱辛、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文学的繁荣局面,德国这个时期产生的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学,构成了当时欧洲文学的主潮。这与德国文化中的哲学反思传统、德国人的理性精神和自由理想的社会心理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张者《文学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

乡土文学始终是近百年来中国新文学成就斐然的一脉。乡土文学关联乡土中国的现代历史进程,见证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也在接续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传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知名作家和经典作品。新时代以来,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中华大地上正发生着山乡巨变,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丰厚的土壤,也为乡土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新经验新内容。

不过,时代在变,读者的审美需求也在变,新时代乡土文学要用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审美旨趣、艺术气度呈现这些变化。这就需要一方面传承乡土文学宝贵传统,另一方面充分汲取时代精神养分,推动创作手法和审美风格的革新。近年来,乡土文学的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

其一,日常经验美学与宏大史诗美学的融汇再造。付秀莹的《野望》、陈应松的《森林沉默》等作品,由乡村民间平凡小事入手,既有关于乡间伦理道德、人情世故、家常日用的微妙体察,又有对山川河流、田野大地、草木鸟兽的悉心观照,通过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和灵动勾画,连缀起一幅幅流动的生活画卷。对乡村生活和乡土景观,作家们不仅有持续的观察和体验,而且有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这使得新时代乡土文学能够探幽析微,将个人、家庭、家族、村镇与宏大的时代联系起来,将个人体验与群体经验联系起来,将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包裹在家常琐细的真切描述中,写出大历史、大时代的面貌和脉动。

其二,开放包容的现实主义美学。新时代乡土文学注重对现实主义传统和乡土叙事传统的赓续和更新。不少乡土作家用新的创作致敬《创业史》《三里湾》《铁木前传》《李双双小传》《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致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他们又能从当下的审美特点出发,拓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丰富现实主义美学内涵。一些作家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习俗技艺等融入叙事,使作品多了一层文化意蕴,体现出作家主动探索的创作能动性。在今天的乡土文学写作中,你能读到隽永灵动的风景画面、质朴淳厚的风俗描绘,也能读出深具中国韵味的生活场景和人伦情感,读出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文化的传承。这些书写无不丰富着当代乡土文学的艺术呈现。

积淀深厚的乡土文学,如今向着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再次敞开,激发作家澎湃的创作热情和艺术灵感,让人们对精品佳作的出现充满期待。如何通过乡土变迁深刻理解时代和历史,以文学的方式使乡土世界获得美学表达,如何让乡土和时代新人在文学中得到更典型化的提炼,如何创造出真正具有思想艺术深度、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史诗性经典,这些都是新时代作家需要思考和解答的课题。

(摘编自吴义勤《新时代乡土文学——展现山乡巨变,彰显奋斗创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未必同步,两者甚至有时会呈现出不一致的情况,古希腊神话就是鲜明的一例。
B.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最终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物质发展水平,但它未必直接反映出文学的发展高度。
C.当前,神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消失了,这是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丧失了强大的直觉力和想象力。
D.付秀莹的《野望》、陈应松的《森林沉默》将日常经验美学与宏大史诗美学融汇在一起,写出大历史、大时代的面貌和脉动。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但两者论述的角度并不相同。
B.从文学超然的普遍审美价值角度,我们可以得出社会的发展未必带来文学艺术的繁荣这一结论。
C.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习俗技艺等融入叙事是新时代乡土文学的发展方向。
D.一部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其审美旨趣和艺术气度应当与其所处时代相匹配。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项是(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B.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可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C.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理论。
D.王国维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人生的一种境界。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这句话与材料一中的哪些观点相互印证?
5.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作家应该如何创作出精品佳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在丰富文艺创作手段和文艺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文艺观念、艺术形态等产生巨大影响。人工智能文艺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其对于人类文艺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是全面丰富,越有助人工智能的学习、模仿和创作。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诗歌、书法、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跟人类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以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诗歌创作为例,如果我们对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朦胧模糊、似是而非、缺乏个性等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它们缺乏对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实质是围绕关键词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字词组合,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文艺自身固有的局限。

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有了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才会产生审美活动。同时,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客体的怡人属性和主体的心理愉悦的有机统一。作家艺术家拥有了真实的生命经历,获得了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才会产生对时代和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把握,进而才能将其内化于自己的创作中,让作品散发出独特的气韵。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无法产生基于社会实践的感受美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对美的独立判断,形成关于美的独特表达。比如,以秋天为意象,人类既可以表达“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愁苦,也能够抒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而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多半会将秋天跟萧瑟、悲凉等联系到一起,而无法基于具体场景赋予秋天更独特的含义,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创作是基于数学统计的计算——当人类的大多数文艺作品为秋天赋予了“萧瑟”“悲凉”的含义时,人工智能也就只能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有样学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出文艺作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更难像人类那样睹物思情、托物言志,这是人工智能更难逾越的一大障碍,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作家南帆说:“人工智能具有极为强大的记忆功能,但是它不会回忆,不可能在哪一个愁绪袭人的下午,突然回忆起程序员如何写下一条关键的指令,没有哪一种动人的情景交融可以成为触动创作的象。所以,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一种模仿,而非一种类似于人类创作的那种独立的对美的创造。

未来,人工智能要想在文艺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就需要在深度学习等技术上进一步进化、提高、完善,从而产生全新形态的人工智能。这种类人的人工智能能够与自己的同类和人类发展出新的社会关系,且能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自己独特的审美想象和审美表达。在此基础上,它才有可能从事像人类一样的文艺创作,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的文艺作品。

(摘编自王东昌《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

材料二:

人工智能写作或可以成势,这一方面源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借助智能软件作诗行文来满足内心的创作表现欲,随便给机器人小冰发一张图片,就能轻松地获取一首“平均水平”的诗文。另一方面,部分作者创作也更加依赖智能写作软件,在写作之前,有人会利用智能软件检索读者喜欢的题材,以及同类作品的内容风格等,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综合性参考;在写作过程中,创作者也可以利用自动写作软件来协助自己进行景物、人物外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刻画描写,其只需对一些现成的语段稍加修改或“一键引用”后就可拼凑成看起来描写细腻、合情合理的片段。不论智能机器能否独立创作文学作品,人机协作现象已经出现,固有的文学理论是否还适用于这些突破人类唯一创作主体的写作现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我们用传统文学批评理论来展开对网络文学的评论时,就出现了明显的阐释无力、迟滞与空洞的现象。批评标准的缺失是主要原因,批评者习惯于以思想性、审美性、艺术性等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来衡量网络文学,把这一特殊标准人为拔高为普遍、永恒的真理,随后利用占据文化话语权的特殊位置,把这一评价标准套用于网络文学,最后常常得出网络文学是垃圾的结论。这样的批评明显忽略了网络文学异于传统文学的技术性、媒介性、空间性特征,既不利于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研究者全面而宏观地把握文学的发展生态。当我们用“情感”“想象力”“灵感”等人类主体领域的智能性来否定人工智能写作时,是不是也发生了批评标准的偏颇?当我们在否定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缺乏情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时,是不是也有些心虚?这又何尝不是人类创作的自我影射呢?

人类排斥人工智能文学,原因大都有两种:一是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恐惧感,担心人类创作被取代;二是出于文学园地的守护,认为人工智能写作的游戏性、娱乐性是对文学的亵渎。其实,人类能否持续创作取决于自身和读者,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写作并不冲突。诗人衣米一说:“即便有机器人写诗了我也不会取消写诗,即便有上帝写诗了我也不会取消写诗。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记忆,机器人和上帝都不可能替我写出来。”如衣米一所言,当人类有创作的欲望的时候自然就产生写作行为了,不会因为有人工智能的存在而停止创作,否则就是创作动机的不够纯粹,或是对自身创作的不自信。在很多人看来,不管是人类所创,还是人工智能所作,作品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就好。至于人类文学作品与人工智能文学作品孰能赢得读者芳心,那就交给读者去评判。读者对严肃神圣的精神世界充满神往、对严谨神秘的技术世界感到新奇,他们既需要灵魂的陶冶,也需要精神的放松。

何为文学?文学何为?为情而造文,人类因感知客观世界而有所触动,因触动而将内心通了的情感诉诸笔墨,再以情传人,感染读者。这份自然而发的“情感性”也恰是人类引以为傲并否定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因由之一。然而在文学日益消费化、市场化的影响下,人类这种为文“自然”之情越来越罕见而可贵,各个层级的文学采风、报刊及网站的市场导向、名目繁多的关项设置等,不也在一定程度上令文学情感组织化、消费化了吗?

(摘编自雷成佳《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变革:挑战和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依靠数据库进行文艺创作,因此数据库里的样本越是全面丰富,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越有好处。
B.人类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审美活动,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
C.人机合作创作已经成为现实,机器人独立创作也可能会实现,因此,传统文学批评论已经丧失根基,必须作出改变。
D.批评者如果以思想性、审美性、艺术性等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标准来衡量网络文学,可能会否定网络文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介入文艺创作活动,有利于丰富文艺创作手段和文艺表现形式,这是人工智能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B.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将对时代和社会的洞察与把握融入到生命经历之中,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气韵。
C.在人工智能盛行的今天,读者读到的一些描写细腻、合乎情理的片段可能是由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库创作出来的。
D.一个人之所以有创作行为,就是因为有创作欲望,所以,即使人工智能实现了独立创作,人的创作行为也不会消失。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的观点差异最大的一项是(     
A.虽然机器人写作在文学写作上作出了许多新的探索,但目前和人们的预期还有着很大距离。
B.人工智能创作是通过语料库计算最可能的文字组合,人类创作则思考最不可能的文字组合。
C.有价值的东西是“创造”,而人工智能创作并非“创造”,因为其文学创作是基于概率运算。
D.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文学评论家,以及有望覆盖未来所有的文学评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面对人工智能给文学带来的变革,文学批评家应如何面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3-04-11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来,“社会性死亡”话题在网络上备受关注。微博上“社会性死亡”话题有2.1亿阅读量,连相关的“猫的社会性死亡不过如此”“大型社会性死亡现场”等话题都有超过2亿的阅读量,让人不禁深思,这一网络流行语究竟有怎样的传播学上的意涵?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们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遭遇窘迫和难堪。这可能是因____________,可能是因____________,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_,这种自身形象在社交场景上发生的折射、扭曲或反噬,被网友统称为“社会性死亡”。对于生活中偶发的“社死”,不妨以解嘲和放松的心态化解;而对于不分清事实,挥舞舆论大棒群起而攻之,试图以“社死”给人贴标签的做法,则要警惕其中隐藏的网络暴力。当“社死”成为网络热搜,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舆论生态、道德法律,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02版话题“当‘社会性死亡’成为网络热搜”)

材料二: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成为一种力量,促成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冤案被平反,有的真相被披露,有些现象被批驳。这当中,所涉人员有的堪称被“社会性死亡”,比如一些人设崩塌的明星,一些行为失当的公众人物,一些舆情漩涡中的事件主角。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即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人人都当执法者”“人人想当裁判者”的趋势。具体来说,动辄曝光某人某事,让所涉人员“社会性死亡”成了一些人对待个人恩怨、解决个人问题的常用手法。

如此行为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对被造谣、指责的个人而言,舆论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就算没有被“社会性死亡”,他们的名誉、生活、工作也会不同程度受损;于整个网络生态来说,这种随意曝光他人、动辄要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显然构成了一种秩序扰乱和环境污染,网友被戏耍,节奏被带偏,最后一地鸡毛;而对社会来说,这种私人“审判”和网络暴力的影响已然溢出“屏”外,诸多人处理现实纠纷时首先想到诉诸网络、挑逗公众情绪,比如,觉得买东西物价贵要网上曝光人家;跟朋友吵架了,就到网上揭短指责;大街上随便拍下某一场景,就发到网上感慨、吐槽一番……长此以往,网络空间会越来越充斥鸡零狗碎的八卦、不明真假的“热点”、隔空对骂的戾气,这势必会大大消耗公共舆论资源,会拉低公共舆论空间的品质和成色。

(摘编自工人日报文章《“社会性死亡”不能成为伤人利器》)

材料三: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这为制止“社会性死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国家应从法律层面施以重拳,特别是要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惩处力度;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平台内容生态建设的指导和督促,为在网络空间激浊扬清保驾护航;各舆论传播平台应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责任,对引爆网络的舆论热点保持冷静,对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助纣为虐”的营销号,要根据平台管理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身处网络空间,我们需要的是阳光充盈的“数字化生存”,没有人希望目睹更多冰冷彻骨的“社会性死亡”。作为网络空间一员的我们,尤其要从我做起,理性上网,理性对话,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集聚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三:我们的担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性死亡”这一网络流行语最近很火,关于它的话题在网络上常常有过亿的阅读量。
B.对于一些在社交场合中偶发的小尴尬、误会这样的“社死”,我们需要有一颗平常心
C.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从而造成他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是非法的。
D.网络舆论的打击很可能让涉及舆论事件的人被“社会性死亡”,损害他们的诸多权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死”事件不一定都是事实,如果没有经过调查就利用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其实是一种网络暴力。
B.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主要依靠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其次是监管部门、各舆论传播平台以及网民形成合力。
C.有些人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随手一拍就诉诸网络,这种网络曝光的便捷性和随意性消耗了公共舆论资源。
D.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用之不当则会出现很多负面的效应。
3.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这可能是因____________,可能是因____________,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_,这种自身形象在社交场景上发生的折射、扭曲或反噬,被网友统称为“社会性死亡”。
①社交能力不善造成的误会   ②行为不端引发的社会抵触   ③误解带来的小尴尬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4.以下哪一现象最符合“社会性死亡”?(       
A.明星王某某的初中好友把他的童年搞怪照片发布到网络,引发网友的表情包DIY。
B.网友对唐山暴力毒打女性食客的男子予以谴责、当事店员发声曝光男子伤人经过。
C.疫情期间居民A因不满团长提供的菜价,在朋友圈造谣其家庭不和。
D.某网友深入粥铺后厨,拍视频揭示其老鼠横行、包子发霉等现象,该品牌在网友热议中发布道歉声明。
5.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性死亡”?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2-07-13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当代艺术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权威的定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当代性是其最大、最根本的特征,这一点已成为业界共识。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主要通过反思传统、针对当下和批判现实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具有清晰的个人立场与未来指向。因此,专业角度所谈的当代艺术,并非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所有在当代产生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所有在当代生活的艺术家都是当代艺术家,那只能叫泛当代,抑或称之为当代的艺术(家),而与学术层面强调的当代性”“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家不是同一回事,却常常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加以混淆、乱用。

当代艺术是一个新的艺术史阶段,它有着明确的界限和特质,尽管它源于西方,但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有学者称其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形态概念,对于这一说法我十分赞同,而且当代艺术的确有着它极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东西方互认的、特指的一些共有属性与价值判断。简单说就是它从现代主义走来,但已完全超越了现代艺术的逻辑和框架,更加突出观念的作用,作品的观念性异常被看重,也更加强调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媒介乃至不同地缘、不同意识形态等的跨界与融合,更加注重个人体验、经验和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关联与互动,更加提倡创作思想、题材、形式、语言等的自由和解放,更加追求艺术身份的独立、艺术表达的自主、艺术手段的创新、艺术审美的多元,以及艺术生态的平衡等,而这些也正是当代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即便创作在当代,生活在当代,倘若不具备以上所说的这些特质、特点,还总是停留在固有的、传统的圈子里、思维里徘徊、打转,可以肯定地说,你从事的一定不是当代艺术,你也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当代艺术家。

换句话讲,判断是否为当代艺术,是否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主要看你的创作观念是否具有当代性,你的主题表达是否具有当代性,你的形式语言是否具有当代性,你的呈现方式是否具有当代性,再具体点说,就是主要看你的创作是否具有不同于从前的新的尝试、新的特征、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手法,以及新的影响等,总之它必须是原创的、实验的、先锋的,必须标新立异、别开一格,而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能与时代脱钩,与生活脱节,不关注当下,不探求真相,不揭露本质,这些都不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起码素养、所理应呈现的基本状态,也都不是谈论和从事当代艺术的正常语境与恰当模式。

现实中的确有很多自称为当代学者、作家、艺术家的人,总爱谈反思,讲批判,逢人也便会聊一些关于道义、人性、战争等的话题,以此来显示自己所谓的大爱、耿介和正直,可一旦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现实问题和一些不公正的社会事件时,却不见发声,一个个全都缺席失语,不约而同地选择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平时的那份正气凛然,这时全都成了泡影!须知,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有着天生的社会使命和职责担当,面对一些现实问题,不应也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表现得若无其事或者逆来顺受,否则便不配做艺术家,尤其对于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及时、深刻地介入社会、反映现实、呼应关切、发出呐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也是判定是否为当代艺术、是否为当代艺术家最为重要的标尺。

(摘编自王进玉《当代艺术应该具有哪些特质》)

材料二:

近年来,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尚。从流行的各类文创产品到非遗进课堂等活动,从《只此青绿》到《唐宫夜宴》,从文创热、汉服热到传统生活美学的讨论……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这些成果正在滋养着当代文艺创作。

如今,传统文化的营养日益构成当代文化的底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社交礼仪等。当然,也包括当下的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基于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更要善于发掘中华文化资源,立足时代语境和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因而,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对古典艺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融入当代文化视野和审美理念的一种艺术创造,其形态和意蕴既是古典的又是时尚的,彰显的是当代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表达力。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戏曲研学创演节目《拿手好戏》,以沉浸式体验为主,设计闯关谜题,锤炼学员们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功夫,开播以来受到观众好评。这个节目正是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通过唯美的视效,展现传统戏曲的隽永魅力。沉浸式体验、影视化呈现、时尚化表达,使大众对戏曲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真切的感悟。引发观众感慨美哉的,是历史情怀,是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密码。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知易行难,是一条考验认知、考验审美、考验技术的路。这条路只要走通畅,一定会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大有裨益。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审美意蕴的中国当代艺术,让受众更生动地感知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同时,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彰显中华美学风范。

(摘编自范玉刚《传统文化应有当代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是通过反思传统、针对当下和批判现实的方式来实现的,十分重视作品的观念性。
B.材料一中作者也认为“当代艺术”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美学概念、形态概念,它有着明确的界限和特质。
C.判断是否为当代艺术,是否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要看你的创作观念、主题表达、形式语言、呈现方式是否具有当代性。
D.《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艺术作品,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也体现了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所有产生于当代的艺术都能叫“当代艺术”,如果缺乏“当代性”,只能称之为“泛当代”或“当代的艺术”。
B.当代艺术从现代主义走来,它已完全超越了现代艺术的逻辑和框架,而且必须是原创的、实验的、先锋的。
C.材料二中以《拿手好戏》为例,论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
D.要想更好地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就要杜绝对古典艺术的复制和模仿,重视当代文化视野和审美理念的融入。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一项是(     
A.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根据21世纪的审美观,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再现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B.音乐唱片《三星堆·神鸟》,将三星堆文化与民族音乐、电子音乐等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演奏与现代科技的交互融合,让听众爱上了民族音乐。
C.《岁时令》动漫IP,将传统节日人格化,用17个二次元的人物性格去表达节日的风韵和特色,以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重新拓展了传播广度。
D.2020年,一位中国大爷走红网络,他让别人手举宣纸,自己手持几支灌满墨汁的注射器,以魔幻的舞步,边走边用注射器在纸上射出一个个汉字。
4.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艺术家,必须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5.近年来,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尚,对此,我们应注意些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2023-07-01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