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说苑》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46 题号:200384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①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②戆谏:迂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劝谏。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材料二: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矜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拙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袄,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

(节选自《说苑·正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为B不C善D遍E于F物G不H自I知J者K无L天M祸N必O有P人Q害R天S处T甚U高V其W听X甚Y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
C.“子幸记之”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黄冈竹楼记》)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D.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去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迎击,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改变了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5.材料二中,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分别对应材料一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请另举古人用讽谏的方式说服他人的一个例子。
【知识点】 《说苑》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旦A旦B而C学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L成M而N亦O不P知Q其R昏S与T庸U也V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恐已暮矣”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仅凭一个水瓶和饭钵不能到达南海,结果穷和尚成功到了南海,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B.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尚没有到达而穷和尚到达了。作者采用对比手法,目的是告诉我们“为学”的道理。
C.文本一先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D.文本二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想学习,时间永远不晚,正如《劝学》中所说,“学不可以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5.彭端淑的《为学》告诉我们什么学习的道理?
2023-09-27更新 | 2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遭难陈、蔡之境,绝粮,弟子皆有饥色。读《》《书》,治《礼》不休。子路进谏曰:“凡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今先生积德行,为善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来!汝不知,坐,吾语汝。子以夫知者为无不知乎,则比干何为剖心而死?以谏者为必听耶,伍子胥何为抉目于吴东门?故夫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有其才不遇其时,虽才不用。苟遇其时,何难之有?”孔子歌两柱之间,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不应曲终而曰由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不悦,援而舞,三终而出。及至七日,孔子修乐不休。子路愠见曰:“夫子之修乐时乎?”孔子不应,乐终而曰:“由,昔者,齐桓公霸心生于莒,勾践霸心生于会稽,晋文公霸心生于骊氏。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知而不遇之?”于是兴。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遇此难也,其不可忘已。”孔子曰:“恶,是何言也?语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殽,齐桓困于长勺,勾践困于会稽,晋文困于骊氏。夫困之为道,从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

(节选自《说苑.杂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应/曲终而曰/由/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
B.孔子不应/曲终而曰/由/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
C.孔子不应/曲终而曰/由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
D.孔子不应/曲终而曰/由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认为《诗》可“兴观群怨”。
B.“丘”,孔子的自称,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人一般对人称字,对己称名。
C.“干”指盾牌,“戈”指武器,“干戈”指战争,如诗句“干戈寥落四周星”。
D.“庸”,文中指平庸的人,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陈、蔡两国境内遇难,跟随着他的弟子都面带饥容,但孔子仍坚持读诗书治礼乐。
B.孔子认为像他一样学识渊博却不遇于时的君子很多,想要施展才华应该等待合适的时机。
C.孔子在厅堂的两柱之间歌唱并乐此不疲,子路深受感染并为孔子伴舞,舞完三遍才退出。
D.孔子循循善诱,教育子路时,不急不躁,温良恭让;启发子贡时,善用古语、事例说理。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司马迁《报任安书》有言“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是如何看待困厄的?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10-16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晋赵穿弑灵公,赵盾时为贵大夫,亡不出境,还不讨贼,故《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屠岸贾者,幸于灵公,晋景公时,贾为司寇,欲讨灵公之贼。盾已死,欲诛盾之子赵朔。韩厥告赵朔趣【注】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等,皆灭其族。

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公孙杵臼谓程婴曰:“立孤与死孰难?”婴曰:“立孤亦难耳!”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吾请先死。”婴谓诸将曰:“婴不,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杵臼曰:“小人哉,程婴!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之。纵不能立孤儿,忍卖之乎?”抱而呼天曰:“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也。”诸将不许,遂并杀杵白与儿。诸将赵氏孤儿死,皆喜。然赵氏真孤儿乃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实告。景公因韩厥之众,胁诸将,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群臣固将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愿之。”于是乃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俱与程婴赵氏攻屠岸贾,灭之。复兴赵氏田色如故。

孤儿名武,,程婴乃辞大夫,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思立赵氏后。今子既立为成人,赵宗复故,我将下报赵朔与公孙杵臼。”赵武号泣,固请曰:“武愿苦筋骨报子至死,而子忍弃我而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皆先我死,今我不下报之,是以我事为不成也。”遂自杀。赵武服衰三年,为祭邑,春秋祠之,世不绝。君子曰:“程婴、公孙杵臼,可谓信交厚士矣。婴之自杀下报,亦过矣。”

(取材于《说苑》《新序》)


【注】趣(cù):赶快。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            相见
B.婴不,不能立孤                      性妙惟
C.以君命,并命群臣                  枉过正
D.孤儿名武,                            三军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赵氏孤儿死                      以:认为
B.韩厥具实告                            以:把
C.胁诸将                                   以:所以
D.武愿苦筋骨报子至死               以:来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出境,还不讨
没有逃到边境之外,还不惩处弑君的凶手
B.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
您就勉强做那件难的,我去做那件容易的
C.非然,孰敢作难
如果不是这样,谁敢发动叛乱
D.赵武服衰三年,为祭邑
赵武为程婴穿孝服,守学三年,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微君,群臣固将请立赵后
(2)可谓信交厚士矣。
5.依据原文,请分别用三个恰当的成语、熟语或诗句概括程婴的形象特点。
2021-06-05更新 | 3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