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200551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致远道”意为到达远方,“致”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词义不同。
B.跽:指双膝着地,上身挺直。本文用“跽”表达恭敬,这与《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不同。
C.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如士大夫。旧时也指读书人,如学士、士子、士民等。
D.国:指士大夫的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第一段综合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形象而又具体地阐述了尊贤而下士的重要性。
B.齐景公表示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感慨自己没有管仲,弦章则委婉劝谏齐景公要先做一个贤君。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赵简主却不顾念臣下的劝谏,对杨因委以重任,由此可见赵简主做事一意孤行。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范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
B.文中“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以”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用法相同。
C.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5.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10-13更新 | 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鬲于涂。闻应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下终。岂非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于是应侯称善。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正乱、披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B.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C.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D.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釜,文中意为斧子,一种兵器,蔡泽在入韩、魏途中持釜以自卫。
B.侯,文中为爵位,在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
D.海内,指国境之内,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海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在逃亡的路途中,听说郑安平、王稽犯下了重罪让任用他们的应侯惭愧不已,便决定西行入秦,拜见秦昭王。
B.应侯认为:商君、吴起、文种牺牲性命来完成名节,是义行的极致,是忠君的最高典范,可以算完成了他们自己的愿望。
C.蔡泽认为:即使有像比干、伍子胥、申生这样的忠臣孝子,如果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好的意见,国家仍然不免灭亡。
D.蔡泽评价应侯对国家的贡献不过就像商鞅、吴起、文种那样,但是地位、俸禄、家中的财富却超过这三位名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2)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5.蔡泽采用了什么策略让应侯辞去相位?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2022-10-09更新 | 1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而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而哭之,涕沾襟。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

(取材于《晏子春秋》,有删改)

材料三: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景公A饮B诸大夫C酒D公射E出F质G堂H上I唱善J若出K一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文中指的是“从车上下来”,与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意思不同。
B.尺寸,比喻微小的过失,与《六国论》“以有尺寸之地”中的“尺寸”意思不同。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以“社稷”代表国家。
D.御,指驾驭车马的人,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在外地游玩时,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后疾驰而回,并用超出礼制的行为来悲悼他。
B.晏子死后,景公听不到臣子的进谏,是因为臣子虽知景公过失但缺乏冒犯君颜的勇气。
C.“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一句表明晏子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曾苦口婆心地进行过劝谏。
D.“是反晏子之义”一句透露出晏子曾拒绝过景公的厚赐,从侧面体现出晏子的人格修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
(2)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
5.材料一中的“执鞭”,反映出司马迁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材料概括这种心理的缘由。
2024-05-14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