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8 题号:2006223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

嘉平元年春,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羲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作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義营。因奏爽罪恶于帝曰:“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则专权,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易以私人,根据盘互,纵恣日甚。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伺察至尊,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太尉臣济等皆以爽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初,爽以桓范乡里老宿,于九卿中特礼之,然不甚亲也。及懿起兵,以太后令召范。范欲应命,其子止之曰:“车驾在外,不如南出。”范乃出。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然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義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又曰:“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義兄弟默然。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犹犊耳!何图今日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已官,奉帝还宫。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将军爽与弟義从A太傅B懿以皇太后令C闭诸城门D勒兵据武库E授兵出屯F洛水浮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坐,意为因为、由于,与《拟行路难》“安能行叹复坐愁”的“坐”意思相同。
B.非常,意外变故,与《鸿门宴》“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的“非常”意思相同。
C.车驾,指马驾的车,或专指帝王所乘的车,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指魏帝。
D.司农,官名,秦汉时掌管全国财政经济,后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与司马昭密谋诛杀曹爽,趁曹爽与其弟跟随魏帝出行时,指使高柔、王观分别代替曹爽、曹羲之职,并占据了他们的军营。
B.司马懿在魏帝面前进言,弹劾了曹爽背弃先帝遗命,败坏国家制度,僭越专权,把持禁军,任用亲信,骄纵妄为,伺机篡位等罪名。
C.曹爽得到司马懿的奏章,没有通报给魏帝,惶急窘迫不知所措,于是把魏帝留宿于伊水南,构筑防御工事,调遣屯田兵作为护卫。
D.桓范听从儿子的劝告向南出行,司马懿感叹他将成为曹爽的智囊;蒋济则认为曹爽就像驽马贪恋马房的草料一样,不能作长远打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客之最下坐能为狗盗者,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狐白裘,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其后,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孟尝君曰:“周最于齐,至厚也,而齐王逐之,而听亲弗相吕礼者,欲取秦也。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秦必轻君。君不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于是孟尝君从其计,而吕礼嫉于孟尝君。孟尝君惧,乃遗秦相穰候魏冉书。于是穰侯言于秦昭王伐齐,而吕札亡。

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趋赵以和A秦魏B收周最C以厚D行E且反F齐王之信G又禁H天下之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人,文中指逃亡的人,其中的“亡”与“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的“亡”意思不同。
B.存问,文中指问候,其中的“存”与“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存”意思不同。
C.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函”就指此地。
D.害,文中指谋害、伤害,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善待宾客,与宾客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与宾客的谈话内容,并询问宾客的居所等事。
B.给秦昭王谏言之人并非不认可孟尝君的贤能,但是因为孟尝君是齐王的同宗,所以他认为孟尝君谋划事情必定以齐国为先。
C.苏代认为,只有消除来自秦国的威胁,天下的人才才会汇集到齐国,这样一来,善养宾客的孟尝君就会成为辅佐齐王治理国家的第一人选。
D.司马光认为“养士”实际上是为国为民“养贤”。贤良的人,小用可以对一个诸侯国有利,大用甚至可以利于整个天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鸡齐鸣。
(2)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
5.司马光用以批评孟尝君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2023-09-27更新 | 1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中的“报”意思不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5.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
2023-09-24更新 | 1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安可同也?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

囊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至闾阎细民,莫不非议介甫。介甫知其故乎?光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今人诋毁介甫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于是更立制置三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是虐。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骚扰百姓,怨嗟盈路。《书》曰:“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明主宽容,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今介甫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光俟命而已。

不宣。光惶恐再拜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B.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C.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D.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指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专掌议论。因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故自称。
B.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文中借指平民。《滕王阁序》中有“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句,“闾阎”指里巷宅舍。
C.广惠仓:宋仁宗时期建立的用于平时扶助老幼病残者的粮仓。将每年征收上来的部分税粮囤藏在仓库里。
D.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司马光就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直接对王安石提出自己的意见,委婉地希望王安石能够采纳。
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任命常平仓、广惠仓特使,派他们到各地推行新法骚扰了百姓,造成民怨沸腾。
C.司马光引用古代圣贤的话“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来表明自己的治国主张。
D.司马光引用老子的话来证明王安石变法带来了社会混乱,是违背了老子的主张,最终难以成功。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宽容,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5.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过失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2-05-31更新 | 1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