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201006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未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

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酪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能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卡尔·林奈,那位给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做出了分类的伟大的瑞典生物学家,将昆虫单独放在了一个类群里,部分原因是他相信它们根本没有脑。也许那并不是很令人惊讶,因为如果你把一只果蝇的头掀掉,它还是能近乎正常地活上好几天,能飞、能走、能交配。当然,最终它会饿死,因为没有嘴就意味着没有食物。昆虫能在没有头的状态下存活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仅在头部有一个主脑,还有一条贯穿整个身体的神经索,神经索的每个节点上都有“迷你大脑”。因此,不管脑袋在不在,很多功能还是能行使的。

昆虫有智力吗?呃,这取决于你所说的智力是什么。根据门萨高智商俱乐部的理论,智力是“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时,恐怕没人会再主张说昆虫有资格成为高智商俱乐部的成员了,但事实上,它们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总是能带给我们惊喜。有些事情我们原本认为是真正拥有大脑的大型脊椎动物的专利,结果也在我们这些小小朋友的能力范围之内。

但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生而平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些生活单调、栖境简单的昆虫是最不灵光的,如果你大半辈子都只是安逸地窝在动物的巢穴中,把用来吸血的吻部扎进一条血管里,那你确实不需要所罗门的智慧。然而,如果你是一只蜜蜂、胡蜂或者蚂蚁,那就需要更多的智力了。最聪明的昆虫是那些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寻找食物,并且彼此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与很多其他全体一起生活在一个社群里的。这些小动物必须不断地做出判断:那边那个黄黄的东西是藏有甘甜花蜜的花朵,还是一只有点饿了的蟹蛛?我能否独自把那根松针抬走?还是需要我们几个一起?我需要喝一口这个花蜜给自己续航,还是应该把它带回家给妈妈?

社会性昆虫会进行分工,分享经验,还会用一种先进的方式来“互相交谈”。这需要思考能力。引用查尔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的话“蚁脑乃是这个世界上的最不可思议的物质原子之一,也许比人脑更加不可思议”。他说这句话时还不知道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蚂蚁能够向其他蚂蚁传授技能。

长久以来,教学能力一直被视为我们人类所独有的,这几乎是先进社会的明证。有三条具体标准可以把教学和其他交流区别开来;必须是一种仅在老师遇到一个“无知”的学生时发生的活动,必须包含老师的付出,必须让学生比自己摸索学习得更快。这个术语被用于交流概念和策略,因此蜜蜂的舞蹈一般不被看作教学行为——它更多是关于过程。

然而,人们发现蚂蚁能够通过一个叫作“前后跑”的过程,教给其他蚂蚁一些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的蚂蚁为其他蚂蚁指明通往食物之路。这种情况出现在一种欧洲蚂蚁——白翅切胸蚁身上,它依靠树、石头等地标还有气味线索,来记忆从蚁丘到一个新的食物来源的路线。为了让多只蚂蚁都能找到食物,一只知道路的雌蚁(所有工蚁都是雌性)必须教会其他蚂蚁找路。

老师跑在前面带路,但要不时停下来,等它那些因为要花时间记路标,所以跑得慢一些的学生。当学生再次准备好时,它会用触角去碰老师,然后它们就继续踏上旅程。这种行为无疑满足了“真教学行为”的三大标准:这项活动只出现在老师遇到一个“无知”的学生时,包含着老师的付出(它必须停下来等待),而且让学生比自己摸索学得要快。

(摘编自安妮·斯韦德鲁普·蒂格松《昆虫的奇妙生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卡尔·林奈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的分类,也认可他把昆虫单独放在一个类群里的做法及其理由。
B.根据门萨高智商俱乐部的理论,昆虫确实不具备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昆虫根本不具备真正的智力。
C.昆虫之间的智力有差异,在不同地方寻找食物并紧密联系的昆虫,比生活单调、栖境简单的昆虫灵光得多。
D.文中“前后跑”意思是一只昆虫在前面带路,当后面的昆虫跟不上时,就停下来等它追上,然后继续往前走。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果蝇的头被掀掉后还能活几天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果蝇具有生存的智慧,它除了有一个主脑外,还有许多“迷你大脑”。
B.“这些小小朋友”“最聪明的昆虫”“分享经验”等拟人化的说法包含了作者对这些小昆虫的情感,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趣味性。
C.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四段中心观点的材料:蚂蚁可以根据不同环境改变行动策略,通过联合来应对威胁,完成复杂任务。
D.第一段中的“迷你大脑”和第四段中的“互相交谈”以及第五段中的“无知”,这三处所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
3.昆虫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简要说明。
2023-09-01更新 | 1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2021年12月美国纽约发生一起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亡人火灾后,纽约市消防局(FDNY)便开始禁止FDNY总部停放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残疾人使用的设备除外。到2022年4月,FDNY还限制在一个区域内,停放或充电的电动自行车等交通设备不得超过5辆。此外,英国政府也曾宣布威斯敏斯特宫禁止停放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

根据以往发生的事故,涉及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的火灾通常归因于劣质电池和相关设备。大部分电池在遭遇外力时,一旦内部破损就容易发生燃烧爆炸;在短路后也极其容易发生危险;此外,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如果保护线路老化失效,也可能造成电池燃烧爆炸。因此,生活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锂电池的暴力磕碰和长时间过度充电行为,以保障我们在使用这些带电产品时避免灾难的发生。

当索尼于1991年推出第一款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时,他们就知道其潜在的安全风险。那时,有手机电池产生的高温气体烧伤了一名男子的脸部,一大批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不得不被召回。索尼知道,锂离子电池制造过程中的颗粒污染,如铜、铝、铁和镍,可能会导致电池内部短路。

此外,电池制造商往往会在电池中填充很多活性材料,并使电极间的隔膜变得更薄,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等性能。但当电池不幸被刺穿、过充放电或过热时,中间的隔膜就会崩溃,使得正负两个电极相连而发生内部短路。若是轻微的短路,并不会产生太多热量;但如果发生严重的短路,正负极之间就会有相当大的电流,导致温度升高,出现热失控(thermal runaway)。顾名思义,热失控是指锂离子电池内部积聚了太多热量而失控了。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得到提高,而温度升高意味着反应进行得更快,进而产生更多热量。重要的是,这会构成一个指数级正反馈环路,使得电池温度可在几秒内从大约200℃提高至750℃。在这期间,电池隔膜完全崩溃,正负极间出现大面积内短路。与此同时,正极与电解质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其中的金属氧化物会释放出氧气,而氧气可以促进燃烧反应,从而产生更多气体和热量。值得一提的是,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等会在燃烧时自主产生氧气,可能发生复燃,这正是其火灾难以扑灭的一大原因。

如今,电池基本上都有安全系统,因此正常情况下会在电池发生短路时直接断电。但如果是电池内在的固有缺陷,如金属颗粒污染,电池安全系统就很难及时监测并阻止潜在热失控的发生。对此,电池制造商一直在努力减少金属颗粒的存在,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但电池故障率是存在的,比如戴尔和苹果公司制造的笔记本电脑的电池故障率约二十万分之一,导致近60万个锂离子电池组被召回。

除了进一步完善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外,科学家还在尝试其他技术,比如开发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甚至是“水电池”。为了寻找可能着火的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马天一教授领导的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水电池”,并于今年2月在《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杂志上发表了最新进展。当然,这里的“水”不是纯净的水,而是水和无机盐的混合物。然后,他们利用锌阳极(该团队还关注镁阳极),并在两极上涂覆氧化铋,进一步提高了水电池的寿命。目前,他们的愿景是将这样的电池用在电动滑板车等无需大量电力的场合中。

(摘编自2023年3月24日《环球科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政府和美国纽约市消防局针对电动自行车等交通设备的停放均有明确限制,但纽约市消防局对残疾人使用的设备有特殊照顾。
B.1991年索尼推出了第一款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他们当时就清楚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于是不得不召回一大批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C.当电池被刺穿、过充放电或过热时,电极间的隔膜就会崩溃,如果正负两个电极相连而发生严重的内部短路,便会出现热失控。
D.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等起火后难以灭火的原因之一是热失控后金属氧化物释放出氧气,而氧气可促进燃烧反应,可能发生复燃。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分析电动自行车等火灾时将原因归于劣质电池,科学地讲,电池在短路后、遭遇外力时、充电过程中确实都会燃烧爆炸。
B.我们在生活中只要避免了锂电池的暴力磕碰和长时间过度充电行为,就可以避免在使用这些带电产品时燃烧爆炸等灾难的发生。
C.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电池制造商一直在努力减少电池内金属颗粒的存在,但包括世界知名公司的产品电池故障仍然存在。
D.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马天一教授及团队找到了容易着火的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水电池”,并将其用在电动滑板车等场合中。
3.解决电瓶车电池爆炸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概括。
2024-05-07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公元1004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已萌芽,但真正成熟来自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由于青花瓷具有素雅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普遍青睐,并成为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整个世界瓷器的市场,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化而来的。粉彩瓷器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很快地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主流,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业繁荣的写照。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恢复不了。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1.在最后一段横线甲乙处填入两句诗,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C.陶舍重重倚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D.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彩瓷”的推断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的青白瓷由青、白两色构成,属于彩瓷
B.根据技术不同,彩瓷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
C.清代粉彩瓷代表中国彩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D.鸦片战争后,中国彩瓷的国际影响日渐式微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制成
B.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技术
C.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
D.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2018-01-18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