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201056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弘治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岁。明年春,会试下第,缙绅知者咸来慰谕。宰相李西涯戏曰: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先生悬笔立。诸老惊曰:天才!天才!退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及丙辰会试,果为忌者所抑。同舍有以不第为耻者,先生慰之曰: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识者服之。致仕方伯魏瀚平时以雄才自放,与先生登龙山,对弈联诗,有佳句辄为先生得之。乃谢曰:老夫当退数舍。十年丁巳,先生二十六岁,是年先生学兵法。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遽。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采核列阵势为戏。十有二年已未,先生二十八岁,是年春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观政工部。十有八年乙丑,先生三十四岁,是年先生门人始进。学者溺于词章记诵,不复知有身心之学。先生首倡言之,使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闻者渐觉兴起,有愿执贽及门者。至是专志授徒讲学。然师友之道久废,咸目以为立异好名,惟甘泉湛先生若水时为翰林庶吉士,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正德四年已巳,先生三十八岁,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始席元山书捉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 往复数四,豁然大悟,遂与毛宪副修耳书院,身率贵阳诸生,以所事师礼之。

(节选自钱德洪《王阳明年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
B.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
C.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
D.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悬笔立就”与“连辟公府不就”(《苏武传》)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B.“莫不遑遽”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遑”字含义不同。
C.“南宫”即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春闱”,“举南宫第二人”,意思是会试考中第二名。
D.“以所事师礼事之”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以不能考取功名为耻辱,而王阳明却以因没考取功名而伤心难过的表现为耻辱,可见其思维独特,见解确实非同寻常。
B.边境危急,朝廷竟无可用之人,即便临时武考,也很难立刻选出有谋略有能力的人才,王阳明于是忧虑不已,开始关注军事,并进行排兵布阵的演习。
C.由于当时求学的人大多沉溺于文辞记诵,王阳明第一个倡导修养身心的学说,让人先树立一定成为圣人的志向,渐渐地,有人开始拜于他的门下。
D.由于从师交友之道废弛太久,很多人都认为王阳明是故意设立不同学说来博取名头,只有湛甘泉先生懂得他的良苦用心,二人决定共同倡导圣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治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岁。明年春,会试下第,缙绅知者咸来慰谕。
(2)致仕方伯魏瀚平时以雄才自放,与先生登龙山,对弈联诗,有佳句辄为先生得之。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士奇,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令受否来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宽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二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英宗即位。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皇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冰《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与他们斗争,并因此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免罪
D.杨士奇忠君报国,然而治家不严。他深受数朝皇帝的信任,肩负重任;儿子杨稷傲慢凶暴,最终因为欺凌、杀人而被逮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
2023-06-13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

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可恶, 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 “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 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它日,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 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孰与诸葛亮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十七年,疾甚。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帝将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时主亦从,帝曰:“公强视新妇!”征不能。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

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新唐书·魏征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恶                         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B.非稷、蒐所以事尧        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
C.征孰与诸葛亮贤            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D.征不能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鸿门宴》)
2.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化常识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太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为太子或世子,至秦始皇起,用来专指皇帝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
B.男:爵位的一等,为古代贵族爵位的倒数第二等,常用来赏赐有军功之人,有些封爵有封地,有些没有。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最早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文”是其谥号。
D.薨:前秦时期用来称诸侯之死。后世也可指地位尊贵者之死,例如皇妃、皇子、公主、有爵位的贵族,或者高官卿臣。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魏征曾经侍奉过多名君主,甚至曾经辅佐过唐太宗的政治对手,但太宗即位后,并未怀恨惩罚他,反而是委之以重任。
B.魏征引用舜帝告诫臣子的话,是想向太宗解释自己与皇帝意见不同时,为什么先假意顺从,私下里坚持劝谏的原因。
C.评价魏征功绩的时候,臣子们从才华的角度认为魏征不能和诸葛亮相比,但太宗从功绩的角度认为孔明比不过魏征。
D.太宗给予了魏征非常高的尊崇,不仅亲自探病,还将公主嫁给了魏征的儿子,魏征死后,还让太子给魏征主持丧礼。
4.翻译文中划线句。
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2022-05-13更新 | 9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征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上曰: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扺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是日,黜万纪,使还家。冬十月,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发殖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镫。民部尚书唐俭投马持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寻加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自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B.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C.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D.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申:壬为天干第九位,申为地支第九位,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太子少师:古代官名,原为辅导皇太子的官员,隋唐以后,成为加官赠官的虚衔。
C.中书:即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共同组成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中书省主要负责执行政令。
D.起居注: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由与工匠谈论何为良弓,唐太宗自知不能尽晓天下之理,随即广开言路,向五品以上京官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
B.皇甫上书激怒了唐太宗,而魏征却认为应鼓励臣子直言进谏,他的劝说直接致使皇帝为皇甫加官进爵。
C.唐太宗以史为鉴,以尧、舜为榜样,轻视银钱、重视贤才,并因此罢黜不进贤才而专言税银之利的治书侍御史权万纪。
D.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错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结果被褚遂良、刘泊劝阻了一通,太宗省察了不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
(2)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5.唐太宗在与唐俭的对话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述。
2022-03-14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