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8 题号:201319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

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

——《韩非子•爱臣》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四美者A不求B诸外C不请D于E人F议之G而H得之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指兵车,文中的“千乘”“万乘”代指不同的军事实力、政治地位。
B.弑,文中指臣下杀死君主,有以下犯上之意,和“杀”字含义不完全相同。
C.所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其所以失之者”的“所以”词义相同。
D.耳目,指耳、眼,与成语“耳目众多”“耳目心腹”中“耳目”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君主不能太亲近大臣,让大臣地位太尊贵,不能赦免大臣死罪,减轻大臣刑罚,否则一定会危及自身。
B.韩非子提出“四美”,魏征提出“十思”,分别反映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但都是出于巩固君主王权统治的目的。
C.韩非子指出,君主要严防大臣拥有丰厚的俸禄和众多的党羽,以免大臣势力过大,君主威权旁落,影响政权。
D.魏征提出的“十思”是“积其德义”的具体措施,唐太宗做到“十思”,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
(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同为写给“君人者”的建议,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渠问田鸠曰:“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圣人不见功而接上。今阳城义渠,明将也,而措于屯长;公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乎州部,何哉?”田鸠曰:“此无他故,君主有度有术之故也,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乎?二君者驱于声词,眩乎辩说,不试于屯长,不关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由是观之,夫无屯长之试,州部之关,岂明主之备哉!”堂溪公谓韩子曰:“臣闻服礼辞让,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于躯。何以效之?曾闻先生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韩子曰:“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齐民氓之度,甚未易处也。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氓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氓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见民氓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君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

(节选自《韩非子·问田》,有删改)

材料二:

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矣。献子曰:“富哉,家!”宣子曰:“子之家孰与我家富?”献子曰:“吾家甚贫,惟有二士,曰颜回、兹无灵者,使吾邦家安平,百姓和协,惟此二者耳!吾尽于此矣。”客出,宣子曰:“彼君子也,以蓄贤为富。我人也,以钟石金玉为富。”孔子曰:“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秋。”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逢遇不可A必也B患祸不可C斥也D夫舍乎全E遂之道而肆乎F危殆之行G窃为先生H无取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中国古代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俗称,非具体的官名。
B.全,指保全,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用法不相同。
C.殆,指危险,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词义相同。
D.鄙,指鄙俗,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渠认为,有智谋的士人不用历任低级职务就能被君主赏识,才德兼备的人不用显示出功劳就能被君主接纳。
B.堂溪公列举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的历史事实,表达了对韩非子不顾遭遇生命危险仍坚持推行法治的不满。
C.韩非子认为,推行法治是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即使为此遇到混乱君主,遭遇祸患,他也在所不惜。
D.宣子认为,孟献子是君子,孔子认为,孟献子的富有,可以记载到《春秋》里去了,两者都对孟献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乎?
(2)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矣。
5.两则材料都涉及“人才”的话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分别加以概括。
2024-03-09更新 | 2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禽困覆车。公破韩,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伸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秦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都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今泰、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也?”对曰:“公奚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破韩”即指此。③小令尹,官名,战国楚置。④公孙部,与下文中“甘茂”,皆为秦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奚不以秦A为B韩C求D颖川E于楚F此G乃H韩I之J寄地K也L公M求N而O得P之Q是R令行S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徒,文中指“这类人”,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
D.宜阳,古代地名的命名不少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颖川则因颖水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赠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以此来与楚国交好,形势对帏国不利。
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公孙郝和甘茂亲附其他诸侯国。
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亲善韩国,否则将有祸患。
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谴责齐、魏不与秦交好之罪,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2)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
5.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苏代建议的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
2023-10-25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乙丑,,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文公奔狄。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恐不堪。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无蒲、狄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

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复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出A亡B献公C使寺人披D攻之E蒲城F披斩其G祛H文公奔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人,周代官名,指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因多以阉人充任,所以多是宦官。
B.晦,月尽也,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这天看不见月亮,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
C.反,通“返”,“返回”意,与《项脊轩志》“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不同。
D.其,表推测,译为“大概”“或许”,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未做晋国国君前,寺人披曾受君令两次追杀他,虽然并未完成任务,但晋文公对寺人披严格执行君令仍耿耿于怀。
B.齐桓公曾被管仲射中衣带钩,但他即位后不计较射钩之仇,让管仲辅佐自己,寺人披以此为例是希望晋文公不计前嫌接纳他。
C.寺人披把吕、郤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并且要杀死他的消息报告了晋文公,晋文公诱杀了吕、郤二人,最后也因此逃过一劫。
D.公孙操杀掉燕惠文王,子罕杀掉宋桓侯,田常杀掉齐简公,都是因为昏庸的君主信任不忠之臣,不能察觉臣子的叛乱行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
5.为什么说齐、晋灭亡是理所当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22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