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3 题号:201494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殉死,又相之。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节选自《论语》,有改动)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习、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成,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

1.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仲宜因A桓公B之问C举天下D之贤者E以自代F则仲虽死G而齐国未为H无仲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表示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B.治,太平,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意义相同。
C.“放四凶”中的“放”,与《屈原列传》“自令见放为”中的“放”意思相同。
D.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不才,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用作谦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为旧主殉死,而又效忠新主,是不仁的;而孔子认为管仲仁,没有缺点。
B.苏淘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更强调管仲的过错,语出新奇。
C.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最强,且齐桓公的才能要胜过晋文公,但晋国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
D.苏淘的《管仲论》,立论明确,逻辑严密,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见解,很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2)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5.请简要概括孔子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异同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则节选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选文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选文二: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吾与点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异乎三子者之撰
C.沛公安在D.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皙没有直接指出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其政治理想及高洁志趣。
B.孟子举了霸道的种种危害之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于是孟子水到渠成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C.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不会犯的错误。
D.孟子认为,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这是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2023-03-28更新 | 2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行之齐,见陈成恒曰:夫鲁,难伐之邦,而伐之,过矣。陈成恒曰:鲁之难伐,何也?子贡曰:其城薄以卑,池狭而浅,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吴城高以厚,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弩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此邦易也。君不如伐吴。成恒忿然作色曰:之所难,人之所易也,子之所易,人之所难也。而以教恒,何也?子贡对曰:臣闻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内。臣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堕鲁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而求成大事,难矣。且夫上骄则犯,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重卵矣。臣故曰不如伐吴,且夫吴王刚猛,毅而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将明于法,齐之愚,为禽必矣。今君悉择四强之中,出大臣以环之,黔首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黔首之士,孤立制齐者,君也。陈恒曰:善。虽然,吾兵已在鲁之城下,若去而之吴,大臣将有疑我之心,为之奈何?

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见吴王,使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陈成恒许诺,乃行。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志在四方”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相,文中指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员,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相同。
C.池,文中指四周高中间洼的地方,与“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的“池”意思不相同。
D.子,古代表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的“子”与“吾不能早用子”的“子”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宰相陈成恒有谋逆之心,又忌惮齐国的鲍氏、晏氏,于是调遣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和孔子对此十分忧虑。
B.子贡到齐国去游说陈成恒,告诉他鲁国难攻,吴国容易攻伐,劝其攻打吴国,陈成恒欣然采纳了子贡的建议,放弃进攻鲁国。
C.子贡告诫陈成恒,如果攻占鲁国,只会让齐国国君骄傲自负,让大臣恣意妄为,其在齐国不仅难成大事,处境还会十分危险。
D.子贡认为,解决内部矛盾应进攻强国,而吴君刚猛勇毅,令行禁止,吴民熟习攻战、守城之道,吴将法令严明,攻吴对陈成恒有利。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2)今君破鲁以广齐,堕鲁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为什么?
2023-05-04更新 | 1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请东A见越王B使之出C锐师D以从下吏E是君F实空越G而名从诸侯H以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1-04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