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段 >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2017167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建泉州的德化白瓷因其蜚声世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所产人物瓷塑尤负盛名,栩栩如生。千百年来,德化县窑火不断,宋元之后,陶瓷大量外销。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

德化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当地人说,陶瓷是火的艺术,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3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19家非遗传习所。德化县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让众多陶瓷爱好者。石鼓村、仙境村等地目前已有多家工坊,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在此创业,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让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创新传统手艺,推动产业链升级,古老的技艺,在德化陶瓷人手上不断改进、超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材料第二段中的数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幸福常常姗姗来迟,好戏也每每最后出场。它以朔风为前导大驾光临,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就是信号。不光寒鸥,树上的叶子也被寒风尽数吹落,光影斑驳、色彩相杂,为大地铺就柔软的地毯。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近看,或许有些驳杂、粗糙,远看则浑厚、丰富。描绘它时,大自然调动了太多的艺术灵感,在超然峻拔中展现山水的雄浑,于苍劲刚毅中又穿插隽永的诗情。它的丰富与质感不同于照片定格的瞬间,仅靠眼睛观赏远远不够,要用心去慢慢领悟。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

1.下列句子中“像”字的用法与文段中加点“像”字的用法相同的是(     
A.像大象这样的动物,人类一定要加以保护。
B.这个桃子长得像苹果一样,水滑水滑的。
C.你问她吗?我觉得她像是不知道这件事。
D.星星像萤火虫缀在天幕之上,一闪一闪。
2.文中有两个加点词“描绘”“过滤”,说说它们使用的妙处。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是“如果说……那么……”复句,为什么Ⅰ句“如果说”和“那么”之后不用逗号,而Ⅱ句则用逗号?试作分析
(1)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根,那么想象则是艺术的魂。
(2)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
2024-04-27更新 | 369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它打破成规,,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众人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开篇作者便将笔触指向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近低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寥寥几笔,描绘了一幅青绿山水卷轴画。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天朗气清,清丽淡雅。接着作者将笔触拉回到兰亭的聚会上,文人雅士,流觞曲水,饮酒赋诗。面对这美景乐事,作者却兴尽悲来,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将众人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不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文辞精致,却又不失素朴自然之美。研习时可反复诵读,涵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另辟蹊径   焕然一新   滥用   品位
B.另辟蹊径   耳目一新   滥用   品味
C.匠心独运   焕然一新   烂用   品位
D.匠心独运   耳目一新   烂用   品味
2.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B.《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C.阅读《阿Q正传》,要对辛亥革命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
D.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天朗气清、清丽淡雅的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2-06-11更新 | 137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脱颖而出),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②(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③(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④(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城、吟咏苏东城,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下列关于文中四个划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结合前文“近来,苏东坡又火了”“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故此处可填“脱颖而出”。
B.②处“令人神往”,指使人非常向往,此处用来形容人们对苏东坡文化人格的赞美,若替换为“神往心醉”,也是符合语境的。
C.③处结合后文“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后形容对得失不在乎。
D.④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替换为“数不胜数”亦可,都形容数量极多,难以统计。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
B.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
C.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D.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3.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1-03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