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20201624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教育部门以某市为样本,随机选择农村中学45所,农村中心小学41所,对其相关美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

较为充足

基本达标

较为缺少

严重缺少

美育设施设备

11.9%

21.43%

38.1%

28.57%

美育经费投入

4.76%

29.76%

42.86%

22.62%

美育师资数量

8.33%

25%

35.72%

30.95%

美育课程开设

5.94%

15.48%

33.33%

45.25%

(图表来源于网络)

材料二:

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握显性和隐性、近期和远期、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

(节选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葆有创新意识、开放精神,善用互联网和虚拟技术,积极突破传统美育的时空隔阂,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31日)


(1)对上述三则材料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校完全不重视美育课程的开设。
B.材料二指出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
C.材料三明确了学校是美育的摇篮,应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
D.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2)根据材料一,写出你对某市美育工作开展总体情况的探究结果。
(3)新时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学校向同学们征集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可行性建议。小美同学提出了“皮影艺术进校园”的建议。请你根据材料三,再提出两条。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傅斯年评传》中有钱穆批评胡适的一段文字:“适之晚年在台湾出席夏威夷召开之世界哲学会议,会中请中、日、印三国学人各介绍其本国之哲学。日、印两国出席人,皆分别介绍。独适之宣讲杜威哲学,于中国方面一字不提。”此中是非我们姑且不论,但它让人追问和思考起一个课题: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

谈起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首先应该回答文化为什么要自信与他信。“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都要受到阻碍”,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的论述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日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不仅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要拥有不可战胜的精神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是辩证统一的。文化自信是文化他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他信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坚定正确的立场。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追求和目标,只有努力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才会不断增强,才会更加坚定。坚定文化自信、赢得文化他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必须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从坚定文化自信到赢得文化他信,应大致遵循文化呈现、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他信的发展脉络。有的单位在增强文化自信上不会或不愿遵循其发展脉络,仍存在“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的问题。某中学教室竟然挂着“二十四孝”的图画,其中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或脱离常识,或不近人情,或与现代文明脱节。诸如此类的文化呈现,让人如何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从何而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定扬弃的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仅凭一时热情甚至“跟风”,是无法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的。

增强文化自信不能“过热”,更不能“过冷”、犯“时热时冷”病也不行。某高校管理学院主墙上挂满了西方“大家”的照片,跟几位学者探讨“枫桥经验”的现实启示,他们却支支吾吾、一笑了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被历史验证过的,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文化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突出的是中国特色,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如果连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不愿呈现、难以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又岂敢奢求在文化上赢得他信。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赢得世人的文化他信。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文化自强,而且在于有没有他信。可以说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发展结晶。近年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效显著,赢得了国际友好人士的广泛他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但仍有一些认识上的差异需要统一,如中华文化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就会更好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欧阳辉《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在夏威夷世界哲学会议上只谈杜威哲学,不提中国哲学,钱穆批评他对本国文化的无知。
B.海外对中华文化世界价值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C.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加选择地继承,这不能使人产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
D.当前,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得益于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钱穆批评胡适在世界哲学会议上不提中国哲学的做法,很自然地引出中心话题。
B.围绕文化自信和他信,文章先后深入地论述了其必要性、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正确做法。
C.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某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知不觉”的问题,强调了文化呈现的基础性。
D.文章第五段批评了在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表现,重点批判了“过热”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B.没有文化自信,文化他信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无法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
C.当前,一部分国人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缺少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是本文分析论述的一个现实背景。
D.在文化建设中,如何让中华文化赢得更广泛的他信,这比单纯的文化自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4.文章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谈谈应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与他信。
2022-06-19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专门出台并实施中长期规划,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当前,老龄社会正加速到来。据统计,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占比达18.7%(2010年为13.3%),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2010年为8.9%)。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新征程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就要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李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民日报》202319日,《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报告)

材料二:

,作为一种自然情感,人皆有之;作为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打通了家国之分,推动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德之本、教之源,滋养了心灵、延续了文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当前,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是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时代要求。

弘扬践行孝道美德,首先需要更加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养老需求对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施压,老年人逐步丧失传统社会威望,常常被描绘为社会重负,的意义日渐负面化,这种社会认知偏差亟需矫正,神经衰弱、心理失落、孤独寂寞等老年群体常见问题也需系统性应对。其次,我们需要着力丰富老年群体数字生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表明,我国65-69岁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占比超过五成,百岁及以上老人仍有13%使用智能手机。为有力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要积极提升老年群体数字化体验。鼓励老年人努力破除科技恐惧,克服畏难情绪,以别人行的我也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勇于尝试。另一方面,引导其加强学习,既要与他人充分交流,也要学会保护隐私和财产、识别网络谣言,避开坑老陷阱,充分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

(摘编自郭笑语《夫孝,道之本也》,《光明日报》2023220日)

材料三:

人口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习惯上人们更关注和强调挑战,对机遇则缺乏认识或视而不见。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中国目前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角色定位误区。只将老年人看作被关怀、被照顾的对象,却忽视了老年人群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需求定位误区。只将老年人的需求看作一个老有所养的问题,以为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老年人的问题。如果固守这一观念去制定政策和执行项目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一方面,老龄化的挑战被无限放大,形成困境甚至危机;另一方面,忽视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积极作用,屏蔽了机遇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难以呈现。就我国而言,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与此同时,参与社会活动能使老年人维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增进健康,从而减轻国家医疗和照料的负担;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单纯的消费群体为生产和消费统一体,对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是有益的。

(摘编自段世江《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实现途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英、法、德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所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已迫在眉睫。
B.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总体上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西部地区,这可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
C.当前我国31省份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老大难”,我们要开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新篇章。
D.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党中央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确保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的角度来说,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B.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的老龄化趋势。
C.中国目前在老年人存在角色和需求定位上误区,导致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机遇”缺乏认识或视而不见。
D.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对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养老服务优化建议的一项是(     
A.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系统性应对老年群体出现的常见问题。
B.鼓励、支持、引导老年人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
C.优化养老服务,正视机遇,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D.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被无限放大,形成“困境”甚至“危机”。
2024-04-28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开学第一课》上,《儒藏》工程项目负责人讲述了项目背后的故事。工程启动以来,各大机构几百位学者承担基础工作,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负责编纂整理,把控校点质量,北京大学出版社对稿件进行编辑、校对,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必要时甚至达到五审五校。多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努力,保证了《儒藏》工程高质量推进。这一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系统整理海内外儒学典籍的基础文化工程和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体现了盛世修典的中国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扬帆起航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发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定文化坐标、高擎精神旗帜,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就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者,贯道之器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明确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首都北京,吉祥大戏院重新开业、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百年戏楼正乙祠锣鼓声再次响起,高品质文化供给日益丰富;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沉浸式体验等让古老殷墟活起来,推动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光彩;在湖南邵阳,当地推出身边好人微讲堂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创造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才能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的时代,也是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深化的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历史机遇和光荣责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蘸着历史的笔墨,正在书写新的历史。向历史深处回望,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璀璨夺目,写就光芒万丈的篇章。把历史的卷轴向未来铺展,我们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人民日报·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藏》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以史上最大的规模来系统化地整理海内外的文化典籍。
B.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C.创造新历史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最好地继承历史,最大限度地礼敬人类文明。
D.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多努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介绍《儒藏》工程项目背后的故事入手,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话题。
B.反复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既阐释了概念,又增加了理据的高度、厚度。
C.列举北京、河南、湖南等地的具体事例,呈现了中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D.主体部分按照并列式结构展开,高屋建瓴、层次清楚地论述了中心话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藏》工程的高质量推进,得益于学者、机构的长期分工合作、严控编校质量。
B.“盛世修典”作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
C.“新的文化使命”关乎国运,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新章。
D.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但承担“新的文化使命”,仍要汇通中西。
2024-05-11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