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 题号:202016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 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1)积三十年不_____(2)吾欲其素绢学书耳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苏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进则发如疾电,时不我待,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节选自《计然篇》,有删改)

材料二:

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

昔者,越王勾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然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计然对曰:“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计然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同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越王曰:“善。”计然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节选自《范子计然》,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先生A明B于时C交D察于道理E恐动F而无功G故H问其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我待”与《岳阳楼记》中的“吾谁与归”句式相同。
B.“重迟”指迟钝、迟缓,文中指国家如果不蓄积粮食,士兵就会因饥饿而无力作战。
C.“神气”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与现在所说的“神气十足”中的“神气”意义相同。
D.“牧”指统治、驾驭,与《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中的“牧”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时度势的妙处在于选择关键时机。选择时机的妙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
B.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聪慧,学自然之理。
C.越王勾践刚刚从吴国做奴仆返回越国时,想要暗中图谋洗雪耻辱,吞并吴国,于是就向计然求教。
D.计然认为贫穷的人因亏欠多而意志低到了极点,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和大王的赏赐,必然长久贫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2)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5.材料一中计然认为“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材料二里计然的哪些做法印证了这句话?请简要概括。
2024-01-04更新 | 2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逢遇

东汉·王充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污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忤,不遇固宜。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必尧、舜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观鉴治内,调能定说,审词际会。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不然,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进能有益,纳说有补,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补而得佑,或以有益而获罪。且夏时炉以炙湿,冬时扇以霎火。世可希,主不可准也;说可转,能不可易也。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触上意,故谓之遇。如准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不名曰遇。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审才能也。

(选自《论衡》,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尊居                         显:显赫的地位
B.操志                         乖:违背
C.虽精见                         距:产生距离
D.因不遇而                  毁:诋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贤才辅之                              捕系死
B.能臣禹、稷、皋陶                    求人可使报秦
C.今不然                                     于其身也,耻师焉
D.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          巫医乐师百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所事君主品行恶劣或智识不足,才德俱佳的人往往得不到赏识重用,帛喜、箕子、孟轲等人的遭际便说明了这个道理。
B.商鞅用“霸者之议”替代“帝王之论”游说秦孝公,最终被采纳,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无道德而以技合”这一现象。
C.王充认为,夏天进献火炉、冬天进献扇子的做法是“得佑”还是“获罪”,关键看有没有在恰当的时机找到合适的进献对象,是否符合对方的心意。
D.本文开篇简述“遇”“不遇”的几种情况,然后分别加以阐释,用透辟的说理和具体的事例拨正了世俗之人对这个问题的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论语》中的选句译成现代汉语。
(1)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
(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021-04-02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师川外甥奉议[注]: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奉议:官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        遗:____________
②非天质之        卑:____________
③每咏叹此语,能如是        诚: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B.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C.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D.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②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4)[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关键信息学习建议前提条件
[甲]业精德成____________热衷于学习
[乙]养心探道第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
第二条建议:
____________
全身心投入学习

2022-08-27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