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4 题号:2020164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
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是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4.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2017-07-14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越王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曰: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代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

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挛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注】①越王: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

1.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今A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强J弱K不L相M当N兵O革P暴Q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指驱逐、流放,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的“放”字意思相同。
B.“富”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富有,和“富贵不能淫”的“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
D.“须臾”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常见的类似词语还有顷刻、俄而、少顷等。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认为贮谷富民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天时不利,旱涝成灾,他一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向范蠡请教防备的方法。
B.范蠡认为只有懂得保护人民生命的人,才能成就王业。君主要保护民众,就要让民众得到粮食,而且君主不能奢侈浪费。
C.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诸侯灭亡的重要原因,即他们贪图口腹享受,沉湎歌舞声色,迷恋奇珍异宝,以至于国库空虚。
D.桀、纣等统治者大肆挥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结果百姓背叛他们。最终他们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
(2)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
5.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2024-04-15更新 | 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材料二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非其民不使;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B.誉于乡党               要:求取
C.乡党朋友                  乡党:同党D.其君者也               贼:伤害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抛开、放弃,与《劝学》中“锲而舍之”的“舍”意思相同。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不同。
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的“治”意思相同。
4.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了委婉的回答。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6.从材料二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2023-12-27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