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书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30 题号:202263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按照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而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它,不得不这样。众人明知其害,仍然不得不互相逼迫,而不负任何责任。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种悲剧所展示的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并非例外之事,而是人生之中所固有的。对于前两种悲剧,我们对蛇蝎心肠的人物与不可预知的命运固然感到恐惧,但因其少见,往往心怀侥幸,以为自己未必会遇到,而不必求避免之道。但在第三种,因为此等平常的境遇足以破坏人生福祉,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处诉说,真可谓是天下最大的痛苦了。《红楼梦》正是属于第三种悲剧。现以宝玉、黛玉的事加以说明。贾母喜爱宝钗的温顺娴静,不喜爱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因此对宝玉的心事,随时加以压抑。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家。凤姐因为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袭人鉴于尤二姐、香菱的不幸,又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自身,因此对黛玉的态度也如凤姐一般。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事情。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却不能对最爱护自己的祖母诉说心事,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更何况黛玉一弱女子呢!由此种种原因,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罢了。由此观之,《红楼梦)》 真可谓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根据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翻译,有删减)

材料二:

一般读者都以为,“金玉良姻”是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宝玉是被迫迎娶自己并不爱的宝钗,因此令人厌恶。甚至有很多人采取了阴谋论,揣测王夫人、薛姨妈乃至袭人为了促进这段“金玉良姻”,于是“金玉良姻”简直成了罪恶的代名词。不过,这样的想法实在太简单了,而且根本违反了事实。那事实是怎样的呢?

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因为通灵玉上面所刻的字,而我们都知道,通灵玉的字是宝玉从前世所带来的。而宝钗的金锁片,对那块通灵宝玉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再看小说第二十八回更说得很清楚:“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可见情况刚好相反,宝钗居然觉得“金玉良姻”很没意思,还庆幸宝玉一心都在黛玉身上。所以说,很多人把宝钗一家人当作阴谋者,那实在是太冤枉好人了。再想想看,以薛家的家势地位,又何必非要贾宝玉不可?就算是对宝玉情有独钟,由家长直接提亲不就好了吗?既然当时名门世家的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何必浪费那些没用的心机和小手段?

虽然小说一开始就有“金玉良姻”的预告,但那是指最后的结局,是上天注定的宿命,黛玉才是贾家上上下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这么说,你一定很惊讶,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很多人一直被表面的“金玉良缘”给蒙蔽了,所以自动忽略了许多情节,以下就举两个例子来看吧。首先,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同时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话讲得太明了,凤姐利用“吃茶”的婚姻礼俗,那绝不是随便乱开玩笑的。想想看,当时儿女的婚姻大事必来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凤姐哪里敢僭越,一定是掌握到长辈的心意,谨守分寸大体的王熙凤才敢这样露出形迹。于是就在这里,脂砚斋提供了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再看第五十七回,薛姨妈住进潇湘馆亲自照顾林黛玉,言谈间提到她想要把黛玉说亲给宝玉,并说这样的提亲是“四角俱全”的完美做法。这时旁边的婆子们听了,也顺势敦促薛姨妈说:“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接着薛姨妈便断定“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可见二玉的亲事是众望所归,从上到下,都认定宝玉的新娘是林黛玉。因此,“木石前盟”还可以说是“木石姻缘”呢。

只可惜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因而让读者无限同情,以致很不理性地怪罪给“金玉良姻”。殊不知,曹雪芹借此苦心地告诉我们:世事难料啊,“无常”的本质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令人万般无奈。

(摘编自欧丽娟《红楼十五钗》,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是由蛇蝎心肠的人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不可预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普通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宝玉不能对贾母诉说心事以及“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这些都是王国维用来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理由。
C.材料二认为贾宝玉与薛宝钗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和尚假借上天神谕的一种别有用心的安排,而宝钗其实并不在意金玉之说。
D.《红楼梦》第二十五回,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认为无论是人物、门第,还是根基、家私,黛玉都配不上宝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不喜欢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心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些都极其自然。
B.《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悲喜剧不同,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叔本华说的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所固有的而非意外造成的不幸,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材料一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D.材料二引用脂砚斋提供的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证明了黛玉才是贾府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
3.根据材料一,下列人物判词最能体现《红楼梦》所体现的“悲剧中的悲剧”的一项是(     
A.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C.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D.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两则材料对《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看法有同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知识点】 书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偏闹了笑话。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悟,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

材料二:

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前者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所同,后者是创作者所独有。

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这种感情的移出、移入,大体是同时活动的。在小说中所流注的感情,并非必须有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发生。不过,成功的小说中,一定有作者个人的背景,及由此背景所引起的深厚感情。但若作者只能顺着自己个人的背景感情写成一部作品,这种作品有一个名称为私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不高。

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作者的共感愈深、愈广,则他的作品所引起的感染力愈大,所以共感是测度一部作品的基本条件。

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者的背景,只能成为创作中的引子,决不能成为作品中的构成骨干。作品的构成骨干,主要是凭想象力而来的。

没有人生观的作者不能成为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家。作者的人生观,常即形成一部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即是主题的发展。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分,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

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但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不可。并且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这便把《红楼梦》的感染力也抹煞了。费了几十年之久的红学家的工作,站在文学的立场,几可成为《红楼梦》的一劫。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他说: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

(节选自《评赵先生的〈红楼梦〉研读》)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在俞平伯看来,“消闲派”红学家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品诞生的重要原因。
D.小说主题就是作者的人生观的体现,作家具备了人生观,其作品才会有文学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俞平伯看来,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想要了解曹雪芹的写作态度,只能从《红楼梦》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这两条最可靠的途径着手。
C.由于第一、第二两回是读《红楼梦》全书的关键,所以首先要从这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赵先生认识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事迹和真实人物的事迹并不相符,可见赵先生反对《红楼梦》是作者自传的观点。
3.下列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不是材料一所驳斥的一项是(     
A.贾宝玉的故事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经历相似,所以《红楼梦》是讲纳兰家事。
B.民间传说顺治帝最后出家为僧,书中宝黛爱情的原型是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故事。
C.《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便出乖卖丑,是个毫无自尊心的村妪。
D.《红楼梦》中几首描写贾宝玉的诗词似贬实褒,寄寓了曹雪芹的愤世嫉俗之情。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对于“考证派”将《红楼梦》看作是自传或合传,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2022-06-23更新 | 1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人民军队也是一个诗的军队。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一个农村热血青年,1976年入伍,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从南疆的猫耳洞,到北国的地窨子;从京城军事首脑机关到晋北塞上的战神劲旅,从大漠孤烟直的乌海地区,到林海雪原的呼伦贝尔……这就是马誉炜的军旅之路,这就是一个当代军人诗的轨迹。《诗意军旅》,是他从戎30余年的短诗选集。诗意与军旅同行,这也应了宋代杨万里的一句名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诗意军旅》中凝聚着战士的忠、孝、爱。忠——忠于人民忠于党,这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和不变的军魂。作者入伍第一首诗《从军》就写道:今朝踏上从戎路,男儿有志当报国。《从军三十周年赋》:转战南北三十载/四海为家无怨忧/卫国戍边洒血汗/甘愿奉献壮志酬。”“黄河故道日西斜/大漠绵绵沙如雪/从军何惧走边关/志在西部建功业(《西行诗》之二)。忠,是军人道德规范的核心,忠于职守,才能精忠报国

孝——孝敬父母,孝老敬亲。在《诗意军旅》中,孝敬父母的诗就有20多首。马誉炜出生在河北景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从1976年入伍时写的诗《不忘妈妈的嘱托》,到2006年母亲去世,他在呼伦贝尔写下《哭娘》:盼到阳春月/未料噩耗截/北疆隆冬长/泪眼空对雪。前后相隔30年,马誉炜转战南北,卫国戍边,但他一直生活、工作在父母的目光里,父亲去世后的每年清明节,誉炜都以诗句寄托哀思:清明时节雨纷纷/入土为安辞故人/亲吻遗骨悲泪落/西行仍需父鼓劲。清明祭父仍不忘化悲痛为力量。在战士心目中,忠孝是叠合在一起的。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人民战士却要将忠孝担在双肩。

爱——爱人民的生命、财产、爱子女、爱士兵。铁马金戈的战斗生活,铸造了人民战士的骁勇雄风。其实,战士的爱最深,情更浓。女儿2003年6月参加高考,当时正值非典流行后期。马誉炜时任乌海军分区政委,千里的牵挂,只能以诗《遥寄女儿》为女儿助阵,一个月后,女儿被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系录取,誉炜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他闻讯后喜泪纵横。2006年5月1日,在内蒙古巴尔虎草原,时任呼伦贝尔军分区政委的马誉炜,乘车下连队正遇见两位徒步巡逻的士兵,他们背着闪亮的钢枪/脸蛋儿冻得通红/大衣上粘着潜伏留下的草根/军帽下是两双警惕的眼睛/我连忙走下车来/将辛劳的士兵兄弟相拥/让体温传递着战友深情……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生动镜头,却把我军官兵友爱、团结如钢的瞬间化作永恒。一肩担负着战神,一肩担负着爱神,爱是人民战士的情根。

《诗意军旅》中洋溢着真、善、美。正如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把真、善、美化作诗的三个轮子,纵横驰骋,并驾齐驱。作者亲身经历、有感而发的,才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真实感人、真情动人。《诗意军旅》的出版,标志着当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成长和崛起,是新边塞诗的新成果。担负着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一代精兵,是热爱诗意军旅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他们一定能够一路奋进一路歌,为保卫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创造新的辉煌业绩和英雄史诗。

——摘编自石祥《文学评论:诗意与军旅同行》

材料二:

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道:我永远渴求着创作,每天我像一个农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来,一醒来,我就思考我的诗里的人物和我所应该采用的语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分进步……甚至在我吃饭的时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时候。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铁凝评

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艾青随之扩大了政治视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张同吾评

艾青诗歌创作具有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诗歌中最主要的两个主题是对祖国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感情的表达,艾青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即以朴素的语言抒写饱含忧郁的深情。——郭纪金评

——摘编自各名家对艾青诗歌的文学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诗意军旅》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马誉炜的军旅之路和当代军人诗的轨迹。
B.“故道”“大漠”这些边塞诗的意象无不流露出《诗意军旅》诗集中忠于职守、精忠报国的情感。
C.忠、孝、爱是《诗意军旅》中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相互叠合在一起,才让整部诗集洋溢着真、善、美。
D.石祥的文学评论给予《诗意军旅》高度赞誉,认为它是当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成长和崛起的标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战士马誉炜将忠孝担在双肩:因戍边忠于职守,不能送终,却用诗句抒发对于双亲的哀思。
B.父女之爱和官兵友爱,让《诗意军旅》中充满了温情和暖意,无数诗意镜头,写实又生动地展现出“爱”的主题。
C.艾青的诗歌中体现着对时代脉搏的强烈回应,书写了磅礴、辉煌、富有英雄气概的民族史诗。
D.文学评论侧重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材料中文学评论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都源自文学作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文中“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一项是(     
A.一夜西北风/扬起大雪/你们的身子/像一支一支的温度表/一点一点地下降/终于降到了生命的零度!——臧克家
B.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海子
C.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李大创
D.因此他们整队到佛陀/那大慈大悲者的庙宇里/祈求他的祝福/战鼓正在隆隆地敲/大地颤抖着。——泰戈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通过文学评论,对照分析艾青诗歌和马誉炜诗歌中的共同点。
2022-05-26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越来越清晰地体会到,科技是有温度的,当它融入人性和理想时,就成了推动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

科幻小说是由科技进步催生的文学体裁。科技中的科学由科学家所代表,而代表技术的则是工程师。其实工程师的历史远长于科学家,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工程师早已存在,那时的工程师们已经在用智慧和经验建造着人类文明的宏伟工程。在现代和未来,科学通过工程师转化为技术进而改变世界。

《宇宙工程师之歌》这本选集中的工程师科幻小说并非指由工程师创作的科幻小说,而是指具有工程师思维方式的科幻小说,这种思维方式与科学家有共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作为一名曾经在工业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科毕业生,我认识许多工程师。他们有些指挥千军万马建设着庞大的工程项目,那些现代化大工程充满着科幻色彩,但这些工程师本人却都是极其严谨、务实的,兢兢业业地设计和垒砌着宏伟工程的一砖一瓦。这也是工程师科幻小说的特征,它们具有明显的建构性。同样是创造想象世界,相比于用想象力的大笔迅速构建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们更倾向于用科技和理性的一砖一瓦去建设,坚实地放好下面的一块砖后,再去放上面那一块。这样的叙事看上去缺乏幻想的空灵和跳跃,但其实需要更为强健和犀利的想象力。这样的想象世界,更具有真实的质感,像另一个平行世界中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现实和历史。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作品中用严谨的想象构建出来的那艘外星飞船,宏伟壮观,但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似可触摸的真实感。

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对科学技术的认同和尊重。在这类科幻小说中,科技内容含量很高,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以及理想世界的建立,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工程师的出现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对他们而言,在问题和灾难面前的悲观和哀叹没有任何意义。在面对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面对灾难时,工程师科幻小说不是沉湎于描述黑暗和绝望,而是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奋斗,为文明创造机会,为人类开辟一条新路。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之后才诞生了科幻小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依靠基层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开展的,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程师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这次以钢铁工业和电气技术为主导的工业革命中,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开创者儒勒·凡尔纳闪耀登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展现了大量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海底两万里》《机器岛》《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这些科幻史上的耀眼经典,首次以展现宏大工程想象为科幻叙事内核,对之后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创作巅峰,应该属于20世纪3070年代这一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工程师视角的科幻杰作。

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上,工程师科幻小说也曾大量涌现,形成了20世纪中国科幻的一个重要类型。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们的想象大多以当时已有的技术为基础,技术构思十分巧妙,技术描写十分精确,无论与历史上还是与同时代的作品都不相同。但这些作品少有人文主题,人物简单,叙事技巧即使在当时也是单纯的,同时题材太小,缺乏震撼力,给人以小品的感觉。

现在,我们编选了《宇宙工程师之歌》这本科幻小说选集,目的就是展现成熟形态的中国工程师科幻小说。选集中的原创作品,都非常注重艺术感染力,题材相对宏大,气势恢宏,读来令人震撼,有的完全可以拍成科幻大片,绝非科幻小品可比。科技的进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人类的幸福和发展才是工程师和科幻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翻开《宇宙工程师之歌》,你能看到每个故事中都有一项气吞山河、宏伟壮丽的工程。阅读这些故事之后,你能明白,工程师不仅是伟大的建设者,更是宇宙中的吟游诗人,他们以钢铁和电路编织梦想,用非凡的才能演奏与星辰对话的乐章;他们以精确的计算表达对宇宙的敬畏,以工程的艺术诠释对人类的热爱。在这些大气磅礴的科幻故事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将如何通过工程和科技,与宇宙对话,重新认识自己。

(摘编自刘慈欣《在科幻中感受科技的温度》,《人民日报》20241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是有温度的,它又融入人性和理想,因而成了推动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和未来,科学一直在通过工程师转化为技术进而改变世界。
C.工程师科幻小说的科技内容含量很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理想世界的建立。
D.科技的进步不仅是目的而且是手段,而人类的幸福发展才是这些作家的最终追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进步催生了科幻小说这种体裁,但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B.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叙事看上去缺乏幻想的空灵和跳跃,但需要更为强健和犀利的想象力。
C.在《与拉玛相会》中,作者构建出来的外星飞船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似可触摸的真实感。
D.作者心中的工程师多才多艺,他们能编织梦想,又能演奏音乐,还能表达对宇宙的敬畏。
3.下列选项中的作品均是凡尔纳的作品,其中不能支撑文章第六段中“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展现了大量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的论述的一项是(     
A.《太阳系历险记》中作者用大量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彗星、木星、土星等天体的特征,歌颂了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也鞭笞了个别人的自私行为。
B.《测量子午线》叙述了由英俄两国组成的联合科考队为了测量出根本不可能测到的子午线的准确长度,来到了当时很少了解的、神秘的非洲大陆的故事,体现了科学家的勇敢。
C.《气球上的星期五》讲述了英国旅行家弗格森教授计划用气球横跨非洲来创造航空界的历史的故事,为了让他的创举有意义,他计划去非洲西部一些地图上未标明的区域。
D.《征服者罗比尔》叙述的是主人公罗比尔,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合作,发明了一种飞行器的故事,这个飞行器被后人认为就是我们今天直升飞机的雏形。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的工程师大都是极其严谨务实、兢兢业业的,这些优点促使他们创作的科幻小说具有明显的建构性。
B.工程师科幻小说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奋斗,为文明创造机会,为人类开辟新路。
C.阅读过《宇宙工程师之歌》后,读者们能够深深明白,社会上的工程师们不仅仅是建设者,更是吟游诗人。
D.科幻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人类能通过让工程和科技,与宇宙对话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
5.任何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的诞生都是在旧文学体裁上的创新。那么,中西工程师科幻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