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杨炯(650-69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8 题号:2025052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龙城:匈奴名称。这里泛指敌方要塞。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全诗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B.诗人通过“烽火照西京”这一句直接说明军情紧急,“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C.第三句以“牙璋”“反阙”代指“出征的军队”和“京城”,用词典雅、稳重,体现出征将士崇高的使命感。
D.这首诗虽然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却具有律诗严格的规矩形式,诗歌富有节奏感和气势。
2.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请结合前六句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效果。
【知识点】 杨炯(650-692) 边塞 征戍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塞外广袤的背景,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B.颔联用工笔的手法细腻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
C.颈联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D.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剥的希冀。
2.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载《雨村诗话》里评述的:“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试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2019-02-09更新 | 12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①颈,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名王:匈奴王,②牙璋:调兵的符信,这里指代军队,③龙城:也称龙庭,汉时匈奴要地,这里指塞外敌方驻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吹角”二句从行军写起,“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士兵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忙碌的热闹场面。
B.杨诗首联用“烽火照西京”和“心中自不平”分别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人物的内心,交代了事件展开的背景。
C.“笳悲马嘶乱”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
D.“牙璋”二句采取跳跃式结构,先写军队辞别家乡,然后写边塞战斗场面。这种跳跃十分自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传诵的佳句,“凋”字用的尤妙,请简要赏析。
2021-07-31更新 | 17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A.一二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激情。
B.三四两句描写军队出征的情景。“牙璋”、“凤阙”两词,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C.五六两句写战斗,诗人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的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仅仅四十个字,详细完整地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2020-03-08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