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5 题号:202893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下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顾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尽,而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于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楚庄王欲伐阳夏,师久而不罢,群臣欲谏而莫敢。庄王猎于云梦,椒举进谏曰:王所以多得兽者,马也;而王国亡,王之马岂可得哉?庄王曰:善,不谷知诎强之可以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为富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饮诸大夫酒,以椒举为上客,罢阳夏之师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下:“不”的误写。②善隐:擅长打哑谜。③顾昧死御:顾,当作“愿”;昧,冒犯;御,进献(技艺)。④便游赭(zhě)尽,而峻城阙:凡是便于大王游玩之处全是雕梁画栋,却不修整城池。赭,赤色。尽,当作“画”。而,当作“不”。⑤杀:当作“察”。⑥不谷:君王的谦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
B.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
C.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
D.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城郭之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形制。
B.钟、磬,古代两种重要的打击乐器。磬是用石头磨制的,和钟相比,磬的地位更为重要。
C.隐官,指专说隐语以供皇帝取乐的人,也指刑徒免罪后服役的隐蔽的官府机构。
D.“不谷知诎强之可以长诸侯也”与“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两句中的“长”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喜好音乐,不体恤百姓,不听他人劝谏,这使晋国百姓都忧虑不安,而咎犯投其所好,以自己在音乐方面的不凡才能,获得了晋平公的召见。
B.游玩之地皆雕梁画栋,房屋梁柱上裹绣制布料,士民连麻布衣服都没有,臣子不敢说话……咎犯列举的这些现象,使晋平公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C.劝谏的人以讨论鬼神之事求得孟尝君的接见,假借土偶和木偶的交谈,让孟尝君意识到进入有虎狼之心的秦国可能遇到的困境,使他放弃西行。
D.楚庄王讨伐阳夏,大臣们都不敢劝谏楚庄王罢兵。椒举趁着楚庄王在云梦狩猎,让楚庄王认识到:只知道使强敌屈服却忘记老百姓是不可以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2)明日,饮诸大夫酒,以椒举为上客,罢阳夏之师。
5.三位谏客的劝谏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燕将攻下聊城,人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B.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C.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D.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谗之”与“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两句中的“或”含义不同。
B.“为天下戮”与“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为”含义相同。
C.“桎梏”即脚镣和手铐,文中的意思是(管仲)被恶名缠绕,无法施展才华。
D.“伯”通“霸”,“伍伯”,就是“春秋五霸”,“伍伯首”文中指齐桓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中鲁仲连指出燕将发一时的激愤,为臣不忠,舍身亡城,以致无功无誉,这样做是不明智的。
B.鲁仲连给燕将建议,虽然归燕必定会受到燕王和百姓的欢迎,但他更希望燕将降齐,这样就可以声名显赫。
C.信中以管仲的事迹为例,意在说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有忍一时的耻辱,方能成就万代功业,流芳百世。
D.鲁仲连在信中恳请燕将熟虑慎取,明知而为,罢兵休士,终于说服燕将撤军,成功解除了齐国之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②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
5.鲁仲连巧解聊城之围,采用了怎样的游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2023-02-05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忌去齐奔楚,楚王郊迎至舍,问曰:“楚万乘之国也,齐亦万乘之国也,常欲相并,为之奈何?”对曰:“易知耳。齐使申孺将,则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将之,至禽将军首反耳;齐使田居将,则楚发二十万人,使上将军将之,分别而相去也;齐使盼子将,则楚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而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如是则王仅得存耳。”于是齐使申孺将,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至,禽将军首反。于是齐王忿然,乃更使盼子将,楚悉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田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益王车属九乘,仅得免耳。至舍,王北面正领齐袪,问曰:“先生何知之早也?”田忌曰:“申孺为人,侮贤者而轻不肖者,贤不肖者俱不为用,是以亡也;田居为人,尊贤者而贱不肖者,贤者负任,不肖者退,是以分别而相去也;盼子之为人也,尊贤者而爱不肖者,贤不肖俱负任,是以王仅得存耳。”

魏文侯觞大夫于曲阳,饮酣,文侯喟焉叹曰:“吾独无豫让以为臣!”蹇重举酒进曰:“臣请浮君。”文侯曰:“何以?”对曰:“臣闻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饮之,釂而不让,曰:“无管仲、鲍叔以为臣,故有豫让之功也。”

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臣以为无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过而荐可,章善而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又不能入,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君安得之?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由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浮:罚酒,用满杯酒罚人。②有命:此指长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献A能B而C进D贤E朝F夕G诵H善I败J而K纳L之M听N则O进P否Q则R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表修饰,与《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而”用法相同。
B.悉,“全,都,所有”,与《出师表》中“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的“悉”字意思相同。
C.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字意思相同。
D.替,“废弃”,与《离骚》中“謇朝谇而夕替”中的“替”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楚如何应对齐的进攻的问题,田忌假设齐国可能派出的不同将领,给出了不同的方案,后来齐国果然按照田忌猜想的顺序派兵。
B.齐楚之战后,田忌回到住处,楚王面朝北整理好衣领袖口,恭敬地向田忌请教为什么会提前知道战事的结局,田忌如实作了回答。
C.魏文侯为没有豫让那样的忠臣而感到遗憾,蹇重以类比的方式讽谏魏文侯,让魏文侯领悟到豫让并非真正的贤臣。
D.史黡认为范氏、中行氏手下并无良臣,因为这些臣子不能纠正辅佐其君主,使君主至于危难;君主出逃,不能使他返回;君主逃亡后就背弃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齐使申孺将,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至,禽将军首反。
(2)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由以来?
5.田忌在齐楚开战之前就已经推测出了战争的结局,他是根据什么推测的?我们可以推出什么道理?
2023-05-08更新 | 2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之车迎之。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2022-09-05更新 | 2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