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6 题号:202939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唐长庆中,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余顷。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

臣以侍从,出膺宠寄,岂得苟安岁月,不任其责。辄已差官打量湖上葑田,计二十五万余丈,度用夫二十余万工。近者伏蒙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以本饥馑,特宽转运司上供额斛五十余万石,出粜常平米亦数十万石,约敕诸路,不取五谷力胜税钱,东南之民,所活不可胜计。今又特赐本路度牒三百,而杭独得百道。臣谨以圣意增价召入中,米减价出卖以济饥民,而增减耗折之余,尚得钱米约共一万余贯石。臣辄以此钱米募民开湖,度可得十万工。自今月二十八日兴工。

(节选自苏轼《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

材料二: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度牒:度牒是朝廷颁发给僧尼的身份凭证。在宋朝,度牒因为发行价格较高,可作为官府筹措资金的手段。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父老皆A言十年B以来C水浅D葑合E如云翳F空G倏忽H便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量,文中指观看、观察,与《红楼梦》“(王熙凤)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林黛玉)”中的“打量”意思相同。
B.路,文中指行政区划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中的“路”意思相同。
C.漕河,指政府用以运输粮食等物资的河流。据材料可知,漕河一般靠沿线的河湖补给水源,兼有灌溉民田的功能。
D.遣,文中指放过,可结合语境意译为遗留,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遣”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西湖是杭州极其重要的景观,不可以废弃;再加上自己深受皇帝信任,应当负起职责,所以决意修整西湖。
B.面临饥荒,皇帝和太皇太后宽减受灾地区上供粮米份额,出卖常平仓米,免收五谷力胜税并赐给度牒,赈济了东南大量灾民。
C.在宋朝,西湖因为疏于治理,渐渐长满葑草。苏轼了解到当地人种菱会每年芟除杂草,便招募人在湖中种菱,以解葑草之患。
D.苏轼通过收取杭州百姓种菱之利,挪用救荒钱粮和向朝廷申请颁发度牒的方法,多方筹措资金,最终完成了整治西湖的工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
(2)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5.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湖在历史上经历了哪几次开发利用?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留侯论(节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妻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逆:迎接。②仆妾之役:指圯上老人命张良拾履之事。
【阅读指要】
本文为史论。开端即平空起势,论豪杰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点出“忍”为关键。而圯上老人黄石公担心张良才有余而度量不足,故深折其锐气以砥砺其意志,使其“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天下之大勇。文章借旧案翻出新意,文势浑浩流转,出奇制胜。然作者将楚汉相争的胜败仅仅归于张良能忍的个人气质,似有失片面。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然临之而不惊(      )            (2)而不能人者(      )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      ) (4)非子房其谁(      )
2.下列句中“乃”与“而其状貌如妇人女子”中“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
D.断其喉,尽其肉,
3.选文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四段引太史公的想法,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2)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2019-12-16更新 | 2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文段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泥水。③锸(chā):锹。
1.(文段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文段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
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治民”等职。
D.“侪”是“同类,同辈的人”的意思,同义词还有“伦”“徒”“属”“辈”等。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客”对英雄的敬仰追慕之情。
B.(文段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既描写当时的景象,又引出了话题。
C.(文段二)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良臣之志。
D.(文段二)苏轼成年时,已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道家学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5.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023-09-05更新 | 1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赤壁赋》中的选段,完成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壑之潜蛟                  舞:起舞
B.举匏樽以相                  属:同“嘱”,这里引申为劝酒
C.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而莫消长也                  卒:终究
2.下列句子“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为然也B.方破荆州
C.皆出于此乎D.日与徒上高山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通过赞美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
B.作者借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C.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
2021-11-07更新 | 2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