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2037166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斜线隔开。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
B.质子,古代为了表示臣服或守信而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大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文中的安归是被送往匈奴当质子的楼兰王之子。
C.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同“陛下”。
D.蛮夷,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D.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他的首级飞马送回大汉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2)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
5.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概括作答。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初,燕人宋无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市等争上书言之请得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始皇还。过彭城。斋成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自南郡由武关归。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坊。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卢生使入海还,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六年,有陨石于东郡,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使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燔其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注]①卢生:秦代燕国人。秦始皇时方士。因求仙人不死药没有得到,害怕招来祸害,便与侯生密谋逃跑。②羡门: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及始皇至A海上B诸方士C齐人徐市等D争上书E言之F请得齐戒G与童男女求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乖异”的意思是不一致、背离,“乖”与《西江月》中“行为偏僻性乖张”的“乖”含义相同。
B.“之徒”的意思是这一类人,“之徒”与《过秦论》“而迁徙之徒也”句中的“之徒”含义相同。
C.“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与黎民、布衣、短褐一样均为以衣饰代称某一类人。
D.“法”的意思是效法,“法”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的“法”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他认为儒生们的建议各不相同、难以施行,最终采用的礼节与太祝祭祀上帝的仪式相同。
B.秦始皇听说世上有仙道之术,先后派徐市、卢生求仙,但始终没有成功,并为此刻字于碣石之山门,拆除外城。
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又减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扶苏向始皇进谏,反对重法惩罚儒生,担心这样会导致天下不安定。始皇为之大怒,将扶苏赶往上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
(2)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5.结合文本,概括“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点。
2024-02-26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诵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B.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C.祭酒,本为祭祀风俗,后引为宴席礼仪。在古时也常常引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军事祭酒等。文中指祭祀。
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或者在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5.甘露三年,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大汉,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简单谈谈为表彰功臣而修建的阁还有哪些?
2022-09-15更新 | 2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节选自《孝经》)

材料二:

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志从学。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敬臣更进饘粥。服除,迁秘书郎。休沐,阖门诵书。监虞世南器其人,岁终,书上考,固辞。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当代,王再表留,朝请郎。举制科,擢许王文学。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

(节选自《新唐书·任敬臣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爱A敬尽于事B亲C而德教D加E于百姓F刑于四海G盖天子H之孝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敏,指不聪慧,属于谦辞,与成语“敬谢不敏”的“不敏”意思相同。
B.因,指利用,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相同。
C.报,指报答,与《陈情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报”意思不相同。
D.进,指晋升,与《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和重要的道德,它使得天下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不满。
B.孔子在论述完立身行道扬名之义后,引用《大雅》之诗作结,以表明凡是为人子孙者,应当常常念及先祖并修养其德行。
C.汝南人任处权见到任敬臣的文章,深为震惊地说,自以为贤不及颜回的孔子如果能够结识任敬臣,一定会再次自愧弗如。
D.秘书监虞世南器重任敬臣的人品,年终考核时,将其列为上等,这却招致他的坚决反对;此后,任敬臣又深受越王青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2)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
2023-08-30更新 | 1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