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204012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备令关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拜汉昌太守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枭雄有并心,且居上流,其势难久。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将图之,会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病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驱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赴樊。权遂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艚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缚之,是故羽不闻知。蒙入据城,尽得羽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羽使人还,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皆羽而降,即父子俱获。

(节选自《反经·三国权》)

材料二:

(陆)逊书与羽,极其推崇。羽意大安,稍撤兵以赴樊。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浔阳,尽伏其精兵艚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故羽不闻知,直抵南郡。傅士仁、糜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问。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私相参讯,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吏士无斗心,羽遂成擒。

(节选自《智囊·诡道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征A虏B守C南郡D潘璋将E游兵F万人G循江H上下I应敌J所在K蒙为L国家M前据N襄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委,舍弃,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中的“委”意思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
(2)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武中衔之。崔旰等乱,前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意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拾遗,是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为左、右拾遗,为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B.“绝言者路”中的“绝”,同“而绝江河”(《劝学》)、“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绝”含义都不同。
C.关辅:关,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辅,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
D.“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积极入世,虽然考进士未中,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历尽艰辛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玄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离去,客居秦州。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②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5.请结合本篇《杜甫传》和教材中《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五十九岁时去世的原因。
2023-02-12更新 | 3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邝埜,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营造北京,执役者巨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宣德四年,振关中饥。在陕久,刑政清简。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正统十年进尚书。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延议可否。诏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 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与佐对泣帐中。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泣受教。成化初,溢忠肃。

(节选自《明史邝传》,有删改)


【注】①邝埜:kuàngyě。②钞法:中国古代关于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B.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C.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D.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父丧的婉辞。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按规定辞官为父母守制。
B.户部,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C.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D.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在各省省城(括京城)举行,因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邝埜处事宽和,能为百姓着想。监造北京城时,服劳役的人中那些生病的大多保住了性命;任应天府尹时,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
B.邝埜晓畅军事,很有战略眼光。瓦剌也先势力强大,邝埜请示朝廷做好防备,免除驻守京城兵劳役以备及时调用,可惜朝廷没能采用。
C.邝埜忠心耿耿,心系社稷安危。邝埜以死相谏力阻皇帝亲征,触怒宦官王振,被迫随皇帝大营出行,最后被处死,时年六十五岁。
D.邝埜廉洁正直,深受父亲影响。父亲教子甚严,在陕西做官时因思念父亲,想请父亲任乡试的考官,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廉视。
(2)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
2019-04-26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自拔来降,求立为魏主。高祖纳之,以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送元颢还北。颢于涣水即魏帝号,授庆之前军大都督,发自铚县,进拔荥城,遂至睢阳。魏将丘大千有众七万,分筑九城以相拒。庆之攻之,自旦至,陷其三垒,大千乃降。时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庶子二万人来救梁、宋,进屯考城,城四面萦水,守备严固。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生擒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仍趋大梁,望旗归款。魏左仆射杨昱率众,据荥阳拒颢。兵既精强,城又险固,庆之攻未能拔。魏将元天穆大军复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五千,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骑一万,据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一鼓悉使登城,遂克之。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选自《梁书·陈庆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B.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C.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D.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十二时辰之一。干支计时中十五时到十七时为申时,也称作“黄昏”。
B.羽林,皇帝禁卫军。后改名“羽林骑”,“如羽之疾,如林之多”意。
C.赠,古代皇帝对故去的官员或其父祖的加封。文中指为陈庆之追封官爵。
D.鼓吹,即鼓吹乐,古代一种器乐合奏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庆之忠心耿耿,深受高祖赏识。高祖喜欢下棋,常常通宵达旦,其余侍从都因疲倦睡着了,只有陈庆之通宵伺候闻呼即至,得到高祖的亲信、赏识。
B.陈庆之孤军北上,护送元颢北归。北魏北海王元因本朝动乱,便投降梁朝想借梁之力自立;陈庆之在高祖的任命下率军北上,护送元颢北归。
C.陈庆之能征惯战,屡次摧折强敌。睢阳之战,敌人分筑九个城垒抗拒,陈庆之攻陷其中三个后,敌人终于投降;荥阳之战,陈庆之生擒敌军主帅。
D.陈庆之善于抚慰,军士愿意效死。陈庆之性格戒慎小心,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的马也不敏捷,但陈庆之善于抚慰将士,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死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2)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
2021-05-27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