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204607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材料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使使厚币迎            人皆有不仁人B.衣文绣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C.有中道呼者            不仁,如礼何D.有鲋鱼     就有道而正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神龟为喻,表明了自己保全性命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三段材料出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都给我们展示了庄子清高、不为名利所累的高尚品格。
4.课本文言文翻译。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5.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①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②犀首1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2,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③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3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④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⑤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⑥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4。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1、犀首:官职名。2、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3、胥靡:服役的人。4、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细微的声音。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为万乘之君也   万乘:大国B.而反在通达之国   通达:通情达理
C.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乎?   穷:穷尽D.圣人不足以   当:相称,相配
2.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固定格式是(     
A.不然B.然则C.是以D.所以
3.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4.对第⑤段“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触氏和蛮氏常因争夺地盘发生战斗,两国伤亡惨重,所以他们选择在北方打十五天后返回。
B.触氏和蛮氏和抢占他们土地的国家交战,伤亡惨重,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
C.触氏和蛮氏和抢占他们土地的国家交战,两国伤亡惨重,所以他们选择在北方打十五天后返回。
D.触氏和蛮氏常因争夺地盘发生战斗,伤亡惨重,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
5.下列选项是对文中戴晋人游说之辞的分析,请选出其中错误的一项(     
A.戴晋人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手法,使说理深入浅出。
B.戴晋人在游说中阐明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
C.戴晋人说理是为讽刺梁王魏莹的傲慢自大。
D.按戴晋人的说法,为了无稽的纠纷而发动战争是没有必要的。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齐国毁约而要发动战争的主战派,是要争一口气;反对战争的反战派,是顾及王家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的。
B.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说:“你还是求助于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吧!”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故事进行说理,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的行为,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2022-04-29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材料二: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胲,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
1.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禹是否是仁者。
2.墨子认为“禹大圣也”,联系孔子有关思想,比较分析儒墨“大圣”思想的异同。
2017-06-05更新 | 1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B.视/为止,行为/迟
C.官/知止而神欲/行D.视/为止,行/为迟
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022-02-16更新 | 7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