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2046134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A]自快[B]无为[C]有国者所羁[D]终身[E]不仕[F]以快吾志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尊敬。
B.“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
C.晦指阴历每月第一日,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苏轼在《再游径山》中“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中也曾提及“晦朔”。
D.石,是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3.下面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写《渔父》《盗跖》《胠箧》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进而来表明老子的学说主张,这些篇章所言之辞,都是空话没有实事依据。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设喻,阐明了“小大之辩”的观点,在文段中能体会到庄子“尚大”的精神追求。
D.惠子从魏王那里得到了大葫芦的种子,种成后认为大葫芦实在太大而没有实在的用处,决定把它击破,这举动背后蕴含了惠子对庄子思想“大而无用”的批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节选)

庄子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之所        履:踩
B.刀而藏之     善:爱惜
C.而飞            怒:奋起的样子
D.腹犹果然        果然:吃饱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中《经首》之会       而后今培风
B.臣所好者道也          其翼若垂天
C.视为止,行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提刀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也叫《道德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经首》相传为尧时的乐曲名。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这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无为境界并非原生的、天然的,而是经历了多年实践过程的。
B.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极力形容其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
C.无论是《庖丁解牛》还是《逍遥游》,庄子均运用寓言以明理,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语言上极尽渲染,使读者明知玄虚,仍陶醉其中。
D.与《逍遥游》的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所不同的是,《庖丁解牛》以寻常的解牛来表达养生处世之道,看似寻常最奇崛,其难能可贵自不待言。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2)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2023-09-21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对下列各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吾为其无用而       掊:陪护
C.今一朝而技百金       鬻:卖
D.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空大宽阔的样子
2.下面句子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克己复礼为仁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跟庄子是好朋友。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
C.“石”,计算容积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实五石”意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客得之,以说吴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2023-09-20更新 | 10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汝歌,予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困誓》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                                                  适:到,去
B.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                                        制:制度
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                 咎: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未丧斯文也                 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B.以策指之曰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路弹琴                    不仁,如礼何?
D.而我为阳虎                    客得之,说吴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则材料都记录了“子围于匡”这一事件,匡人围困孔子的原因是把孔子当成了阳虎。
B.孔子被围困时说“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表现出孔子在生死关头对维护礼乐制度的高度责任感。
C.孔子到宋国去,士兵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支持并赞美子路。
D.孔子在被匡人围困时,依然不违背和放弃“仁”,并用“仁”来约束自己和弟子。事件的结果是最终得以解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2)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
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被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从《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中,你分别能看到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2022-11-26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