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205167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瑁,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明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五月戊子,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先是,宰相皆以德度自处,不事威势,驺从不过数人,士民或不之避。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宰相驺从之盛,自林甫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B.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C.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D.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一般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戊子,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元年,可以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D.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接近皇帝身边的人,迎合皇帝的心意,因馅附皇帝的宠妃武惠妃而得以逐步升迁至朝廷要员,获得信任,得以掌握大权。
B.李林甫提拔不学无术的萧炅,萧炅在严挺之面前出丑,被贬,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交好,告知严挺之,可以不理会李林甫。
C.皇帝厌恶出巡,他对高力士表示,自己将近十年没出长安,想把大事交给李林甫,高力士认为,天子出巡是古人留下的制度,不要随便改变。
D.李林甫口蜜腹剑,妒忌贤能,排抑胜己者以保全其权位;在他之前的唐朝宰相都以德服人,轻装简行,但他改变了这种低调作风,带坏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
(2)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5.高力士为什么“不敢深言天下事”?请简要回答。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筑壁垒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2.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我何面目见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顷之                 未发,太子迟
B.于是项王悲歌慷慨                           不知有汉
C.故汉追及之                                     物喜,不以己悲
D.项王瞋目叱之                                 夜缒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项羽安排士兵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6.翻译画线句子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018-10-19更新 | 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建安四年,从策进讨黄祖于沙羡。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十三年春,荆州牧刘表死,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十六年,权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二十四年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黄武五年春,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冬十月,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权报曰:“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今承来意,当重咨谋,务从其可。”于是令有司尽写科条,使郎中褚逢赍以就逊及诸葛瑾,意所不安,令损之。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B.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C.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D.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的意思是改变,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易”含义不同。
B.徙的意思是迁移,与《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徙”含义不同。
C.却的意思是后退,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中的“却”含义相同。
D.益的意思是增加,与《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的“益”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临危受命,可堪大任。孙策去世后,孙权接过兄长的事业。他招揽人才,调配将领,讨伐不服从命令的势力。
B.孙权不畏强敌,力排众议。赤壁之战前,多数人畏惧曹操的实力,劝说孙权投降。但孙权坚持抵抗曹操,亲率大军,取得了胜利。
C.孙权治军严明,纪律整肃。曹操前来进犯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的军队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重视农作,能够身体力行。陆逊上表请求广开农田,孙权准许并表示将亲自耕种农田,和将士们一样参加农业生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
(2)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
2023-06-22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做边邑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考虑
C.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讵:同“拒”,抵抗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B.公将鼓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因此得罪了秦晋两个国家。
B.结合第二则材料,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留下来的真正目的,还是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保卫郑只是借口。
C.《烛之武退秦师》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知人善谏的佚之狐、顾全大局的烛之武、清醒理智的晋文公。
D.虽与郑国结盟,但以后若能得更大的利益,秦穆公一定会见利背盟,这充分反映了“国与国间只有永恒的利益”。
2018-10-09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