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1 题号:205444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节选自《传习录》(明王守仁)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嬉游而拘检惮:害怕
B.日枯槁矣就:接近
C.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囹狱:案件
D.改废其绳墨绳墨:规矩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B.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C.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D.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3.在作者看来,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以下六句编成四组,全都属于当世之人认识误区的一组是(     
①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②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③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④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⑤鞭挞绳缚,若待拘囚⑥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2)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古人、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多次对比,请同学们任选一处对比加以简要分析,并概括一下作者通过这组对比想要表达的教育观。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张荆州画赞序

【唐】吕温

①中书令始兴文献公,有唐之鲠亮臣也。开元二十二年后,玄宗春秋高矣,以太平自致,颇易天下,综核稍怠,推纳浸广,君子小人,摩肩于朝,直声遂寝,邪气始胜,中兴之业衰焉。公于是以生人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夺。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霁不止。日月之蚀,为公却明。虎而冠者,不敢猛视。群贤倚赖,天下仰息。凛凛乎千载之望矣。不虞天将启幽蓟之祸,俾奸臣乘衅,以速致戎,诈成谗胜,圣不能保,褫我公衮,寘于侯服。身虽远而谏愈切,道既塞而诚弥坚,忧而不怨,终老南国。

②于戏!功业见乎变,而其变有二:在否则通,在泰则穷。开元初,天子新出艰难,久愤荒政,乐与群下励精致理,于是乎有否极之变。姚、宋坐而乘之,举为时要,动中上急,天光照身,宇宙在手,势若舟楫相得,当洪流而鼓迅风,崇朝万里,不足怪也。开元末,天子倦于勤而安其安,高视穆清,霈然大满,于是乎有泰极之变。荆州起而扶之,举为时害,动咈上欲,日与谗党抗衡于交戟之中,势若微阳战阴,冲密云而吐丹气,烜耀而灭,又何叹乎。

③所痛者,逢一时,事一圣,践其迹,执其柄,而有可有不可,有成有不成。况乎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④曹溪沙门灵澈,虽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睹而感之,乃作赞。

1.从第①段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唐玄宗年事已高,懈怠朝政,以致小人横行朝堂,正直之声淹没。
B.无论大事小情,张九龄都直上朝堂,直面帝王,直言进谏。
C.被遮蔽而暗淡之人事,因张九龄而重现光明。凶残如虎之人,不敢正视于他。
D.张九龄因抗危言、秉大节,不惧犯雷霆之威,故被夺去公侯之位,终老南国。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A.对比B.夸张C.比喻D.用典
3.简析本文行文思路。
4.联系张九龄生平,不能支持吕温赞其为“唐之鲠亮臣”这个说法的一项是(     
A.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
B.李林甫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C.九龄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
D.九龄署其状曰:“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
2022-06-28更新 | 1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选自《逍遥游》)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山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朔,指农历一个月。也指农历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苏轼《再游径山》:“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就是此意。
B.蓬蒿,蓬草和蒿草。也指草野,荒野偏僻之处,如,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C.竖子,指童仆。也指小子,对人亲昵的称呼,《鸿门宴》:“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即是此意。
D.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号轩辕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与众人等设喻阐释了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均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2019-12-17更新 | 1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文言文阅读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水波不兴:起
B.白露江横:弥漫
C.舷而歌之扣:同“叩”,敲打
D.正襟坐危:高
2.2.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赋的发展经历了骚赋、骈赋、文赋几个阶段,苏轼的《赤壁赋》是文赋的代表作。
B.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这篇文章通过在赤壁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了作者人生失意的悲伤和痛苦。
C.文章开头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
D.这篇赋感情起伏变化,从开头夜游之喜到闻箫之悲再到感悟后的喜悦,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4.4.翻译下列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016-11-18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