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52 题号:205457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
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盖,指大概;与《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意思不同。
C.“安适归”,回归到哪里;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
D.与,指帮助;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者”的“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
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绾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太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元光四年,卒,谥号哀侯。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


[注]①戏车:在车上表演与车有关的游戏,犹如今天杂技中的车技。②噍呵:申斥。噍,同“谯”。③栗卿:太子的舅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粟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B.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C.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D.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是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的意思,这里指功绩多,累次升迁。
B.长者是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C.迁是官职变动、升迁的意思,与擢、拜、进、升意思相同。
D.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或褒或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为人谨慎小心,文帝时,太子召请文帝的近臣宴饮,卫绾称病未去。这种谨言慎行也是他能够成为三朝元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B.卫绾品行方正,廉洁忠诚,景帝曾邀卫绾同乘,并赐给他一把宝剑,卫绾以家中还有先帝赏赐的六把宝剑,且从未佩戴,不敢贪功为由,婉拒了景帝的赏赐。
C.卫绾性格敦厚,担任丞相一职后,也只按照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从人仕到官至丞相,无所建树,但忠于职守,也没有什么过错。
D.卫绾一生清明,但也有恃权无度之时,武帝即位后,卫绾因曾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2)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5.“廉”除廉洁之意,还有品行方正之意,在第二段中,除“回绝景帝授剑”一事,还有什么事使景帝认为卫绾“廉”?
2021-02-09更新 | 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C.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孔子讲到“一以贯之”,即将忠恕之道贯穿始终,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D.宰,原指贵族的管家,后也作县令别名,如“家君作宰”,本文为第一种含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但依然坚持教学, 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
C.子路面对困境,主张反省。他认为孔子的学说得不到当权者的信任,有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够,应该加以改进。
D.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2021-01-19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B.而燕,燕人谓之荆卿                  之:到、往
C.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2.文中划波浪线句子“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016-11-18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