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庄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2058957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独不见B郊祭C之D牺牛E乎F养食G之H数岁I衣J以K文绣L以入M大庙。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指求取,与《孟子》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意思相同。
B.器,指重视,与《老子》中“埏埴以为器”的“器”意思不同。
C.止,指停留,与《大学》中“止于至善”的“止”意思不同。
D.不然,指不是这样,与《墨子》中“治乱者何独不然”的“不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他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有十余万字,其内容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山木成材者被伐取,不材者幸免,而雁善鸣则存,不善鸣则被杀,人生在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不能避免拘束与劳累。
D.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才有德会遭到算计,无才无德会受到欺侮,因此凡事不能偏执一方,应顺其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5.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汝歌,予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困誓》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                                                  适:到,去
B.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                                        制:制度
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                 咎: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未丧斯文也                 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B.以策指之曰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路弹琴                    不仁,如礼何?
D.而我为阳虎                    客得之,说吴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则材料都记录了“子围于匡”这一事件,匡人围困孔子的原因是把孔子当成了阳虎。
B.孔子被围困时说“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表现出孔子在生死关头对维护礼乐制度的高度责任感。
C.孔子到宋国去,士兵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支持并赞美子路。
D.孔子在被匡人围困时,依然不违背和放弃“仁”,并用“仁”来约束自己和弟子。事件的结果是最终得以解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2)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
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被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从《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中,你分别能看到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2022-11-26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对上面文章加点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B.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C.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D.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其里 (皱眉头)B.归亦心( 摸着 )
C.闭门而不出(紧紧)D.挈妻子而去(丈夫的配偶)
2020-11-24更新 | 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节选自《老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无功               伐:夸耀
B.其未易谋               兆:迹象,苗头
C.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D.我尝闻仲尼之闻     少:认为……少,轻视,意动用法
2.选出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句式相同的一项(       
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C.《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D.《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4.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力求性命双修。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封的大夫的领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的领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根据选文,简要说说《老子》《庄子》两部作品思想与语言表现上的异同。
2023-11-12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