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206173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下列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用斜线标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
B.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次才是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3.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B.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C.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
D.小子何莫学夫《诗》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颜渊问仁,孔子从哪几个方面对仁的行为作出了具体解释?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材料二:

世儒学者,好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懦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救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晚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官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C传道D必E授F异才G故谓之H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含义相同。
B.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比如“君子喻于义”。
C.“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含义不同。
D.“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解决”,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不赞同子游的这一做法。
B.材料二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C.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D.王充所讲的道理,与“弟子不必不如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今天我们读书做学问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5.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023-09-26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也退,故进之                       退:退缩。
B.旧令尹之,必以告新令尹       政:政事。
C.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两个人。
D.弃而                                 违:离开。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求退,故进之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
B.①旧令尹之政,必新令尹            ②皆美于徐公
C.①未知。得仁                            ②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D.①一邦                                      二虫又何知
3.下面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照搬照用。
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还算不上仁。
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称为君子。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2016-12-14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后仁。”

(《论语·子路第十三》)

材料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


【注】①世:一世为三十年。
1.在治国理念上,孟子与孔子都主张_____________,但孔子强调施政的持续性,而孟子强调施政的有效性不在于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孟子对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的看法
2019-11-19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