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韩非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2 题号:227593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体,而人主怠做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傅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医人咸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节选自《韩非子·备内》)

材料二: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干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注]小臣:指伊尹,他被汤任为小臣(官名)。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医善AB人之伤C含人之DE非骨肉之F亲也G利所H加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指极短的时间,与《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故,文中指原因、缘故,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C.毕,动词,意为全部使出,与《苏武传》“请毕今日之欢”中的“毕”意思不同。
D.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常用来代指国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原始崇拜。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时刻都在窥测君主的意图,而君主处于上位却傲慢懈怠,这导致大臣胁迫甚至杀害君主。
B.韩非子认为:造车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制棺材的人希望别人早死,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C.赵襄子任胆胥己为中大夫,遭到相国质疑,赵襄子说已经亲自考察过此人,相国便不再过问。
D.成就霸业者需要依靠贤臣,就像横渡长江的人需要依靠船,到远处去的人需要依靠良马一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
(2)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君臣关系”问题,但二者观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故A当今之时B能去私C曲就公法者D民安E而国治F能去私行G行公法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部吏,是指古时候征收田赋的官吏。战国时赵国设置,掌收租税。
B.因,指趁机,与贾谊《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词义相同。
C.比周,指结党营私;又指集结、联合。在文中的意思就是结党营私。
D.“弊”,指被埋没,与“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在收取租税的过程中,秉公执法,处决了平原君家族的九位具体管理者,这种行为符合韩非子“奉法者强”的标准。
B.赵奢和韩非都认识到法治强弱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但两人侧重不同,赵奢侧重制度执行,而韩非强调君王奉法治国的重要。
C.君主要以法治国,制定法律条文明确衡量标准,以此治理群臣百官;群臣权贵亦不能徇私枉法,损害国家利益。
D.忠臣没有罪过却遭难而死,他们就会设伏反抗;奸臣没有功劳却安然得利,他们就会争相进用。这就是国家衰败危亡的根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2)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
5.材料二中,韩非认为以法治国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其具体举措是什么?
2023-09-27更新 | 2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

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节选自《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

臣闻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尧舜以德,则人爱君如父母;秦以力,则人视君如仇雠。是故天下者,德可凭而力不可恃也。伏惟皇帝陛下日崇圣德,以永服天下之心。若夫敦好生之志,推不忍之心。薄于刑典,厚于恻隐,常戒百官,勿为苛酷,示之天下之慈也,唯圣人能之。珠玉之玩,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也,唯圣人能之。鸡鸣而起,孜孜听政,每有余暇,则召大臣讲议文武,访问艰难,此皇王之勤也,唯圣人勉之。贵贱亲疏,赏罚惟一,有功者虽憎必赏,有罪者虽爱必罚,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也,唯圣人行之。

(节选自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法与时转则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严厉,与司马迁《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意思不同,
B.易,改变,与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御,治理,与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御”意思不同。
D.耻,以……为耻,与韩愈《师说》“则耻师焉”中的“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治理民众,不放纵民众的欲望,而追求对民众有利,让刑罚严厉是第一要务;民众努力建功立业,国家的公务就不会受到侵扰。
B.明君和昏君都有权力和施政举措,但他们成就的功业却很不同,这是明君更善于操弄权力和政治所致,明君因掌握权势而地位尊贵。
C.同样是治理国家,尧舜和秦采用了不同方法,结果百姓待尧舜如父母,却视秦朝为仇人,范仲淹希望当朝皇帝以史为鉴,赢得天下民心。
D.在刑法上宽待民众,告诫百官不要苛刻,向天下人显示慈悲;不兴建土木工程,向天下人显示节俭,圣人能够践行这些举措。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2)每有余暇,则召大臣讲议文武,访问艰难。
5.韩非子和范仲淹对治国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2023-11-09更新 | 2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今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猎。明日,会天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材料二: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人至A暮B不来C起不食D而待之E明日早F令人G求H故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归附、归顺,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归”词义不同。
B.“会天疾风”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兼爱》)两句中的“疾”词义不同。
C.“以大信为本”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本”词义相同。
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与成语中“不期而遇”的“期”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限定期限攻下原国,结果打了十天还没有攻克,就下令撤兵;从原国出来的士人说,再打三天就能攻下原国,但晋文公还是坚持撤兵了。
B.吴起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他吃饭,老朋友暂时离开了,但答应将回来和吴起一起进餐。吴起等着老朋友吃饭,但老朋友没有马上回来。
C.魏明帝派遣二十万大军公开声讨蜀国,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离开。
D.有人建议诸葛亮把换防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说,自己统兵打仗一向非常讲究信义,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2)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
5.材料中,晋文公和诸葛亮坚守信用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2023-11-07更新 | 1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