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1 题号:20670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来自太空的灭亡
〔美〕菲尔·普莱特
看起来宇宙生活相当平静,不是吗?白天,太阳有规律地发光;夜里,群星闪烁,令人安心。这是梦幻。整个宇宙都充满着危险、险恶的事物,它们相互冲撞争夺地位,都是为了将我们扫出地球表面。幸运的是,它们成功的可能性都不大——有多少你认识的人是被质子分解致死的?——但是,如果你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它们中的一个必定会消灭我们。那么,是哪一个呢?
在我们可能遭遇来自太空的灭亡的所有方式中,最有可能的是被小行星彻底消灭。为什么?因为我们位于宇宙射击场,每天有100吨的物质射向我们。不过,每隔数百年才会出现一个大吨位的,当这种大东西出现时,麻烦也就发生了。如果你能问问恐龙,我想它们一定会让你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也认真对待了。由一群科学家组成的B612基金会就致力于确保人类的命运不会以在未来的博物馆内陈列我们的骨骼而告终。他们建议:不用核武器,而用航天器撞击危险的岩石,迅速移动它的位置,然后利用另一个航天器进行微调,并利用它的重力把这块石头拖进安全轨道。这听起来像是科学幻想,但是,模型演示显示,这是我们拯救地球最好的办法。
对我们来说,太阳还挺重要。没有太阳,我们会冻死。可是,太阳也到中年了:年届45亿岁的太阳已经差不多耗尽燃料,若干亿年之后膨胀为红巨星,可以吞下水星,熔掉金星,把我们烤成美味脆饼。甚至早在此之前——在不到一亿年——它就会热到足以升高我们的平均气温,导致温室效应失控,煮沸我们的海洋。幸运的是,那是从今往后漫长时间内的事。我会让我的曾曾曾曾曾N代曾孙去担心这件事。
黑洞是误解。它们并未以行星和恒星的形式在星系中漫游,寻找可口的小吃,而是像数百亿其他恒星那样环绕银河系运行。不过,其中一个有可能会漫游到过于接近我们的地方。如果它做到了,就会破坏行星轨道,导致地球落进太阳或被甩进外太空。黑洞不可能完全吞噬我们,但是考虑其他选择,也许相对有好处。不过,请注意,任何大质量物质都会惹麻烦,其中包括平时常见的恒星,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鉴于发生这样的事可能需要数万亿年或更长时间,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游手好闲的黑洞。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一定会走到尽头,其中包括我们的宇宙本身。它已经130亿岁了,不过,在一万亿年以后会发生什么呢?——物质本身也会土崩瓦解:长期以来被认为完全稳定的质子也许在约1039年后碎裂。因此在那么遥远的未来,宇宙也许只不过是极其稀薄的电子和低能量光子雾,围绕永恒的虚无起伏。
虽然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是如此遥远未来的事情,以致目前宇宙的年龄看上去就像蚊子翅膀的一击。我们当然还有更需要迫切关注的事情。
若问我的建议,就是走出去,抬起头,享受阳光、月亮和恒星。就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它们也许会永远存在……永远是很长很长的时间。
1.根据文意,不属于作者预测的“来自太空的灭亡”的一项是( )
A.大吨位的行星撞击地球。B.温室效应失控。
C.黑洞破坏行星轨道。D.宇宙本身土崩瓦解。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模型演示显示,用航天器撞击危险的来袭大吨位行星,是解除行星袭击地球类灾难的最好办法。
B.由于B612基金会的科学家们秉着认真的态度,对行星撞击地球的现象进行了精心实验,认真研究,因此,人类的命运不会以在未来的博物馆内陈列我们的骨骼而告终。
C.我们平时常见的大质量的恒星接近地球,黑洞漫游到过于接近我们的地方,这两种事件对地球带来的麻烦有许多共同之处。
D.在我们可能遭遇来自太空的灭亡的所有方式中,最有可能的是被小行星彻底消灭,最不可能的是人类被质子分解致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是“来自太空的灭亡”发生的最为重要的条件,也是人类面对“地球末日”,能够笑傲苍穹、享受人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B.太阳变为红巨星后,会升高我们地球的平均气温,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失控,煮沸我们的海洋。
C.文中“我们当然还有更需要迫切关注的事情”,指的是不可预知的对人类构成更大威胁的来自太空的其他类型的灾难。
D.人们对黑洞的误解是,黑洞像恒星那样环绕银河系运行,不会接近地球,毁灭人类。
13-14高二·全国·单元测试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会自我修复的机器人     
王瑞良
在自然界,一些动物或昆虫在部分肢体受伤后,能够通过自身调节,很快恢复生存和活动能力。例如狗,在爪子受伤后,它会改变走路的姿势,以避免给伤口施加压力;这种适应技能来自经验——它知道身体应如何移动并寻找备选方案。又如蝈蝈,在失去一条腿的情况下,仍能继续爬行和觅食。这是一些物种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本能或策略,也是一个物种能否延续的关键。
受此启发,科学家们也想借助自然界的这种学习能力,研发一种“不需要提前设定和人来操控,受损后能自行适应新情况,改变活动方式,直至完成任务”的机器人,以代替人类去执行某些特定任务。由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让一巴蒂斯·穆雷和他的团队研发的一个50厘米高的6条腿步行机器人,就是这方面的一项最新成果。相关的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穆雷的团队是通过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和计算机程序,来引导机器人模仿动物的自适应能力。这个算法和程序的核心,是为机器人建立一个关于如何行走的知识库,并赋予每个动作一个“值”来体现它们在危机中会有多大用处。这些“值”像直觉一样。就受伤的狗而言,它知道要想重新走路,就必须学会承重方式,而嗅闻或摇尾巴之类的动作,在这个时候起不到任何作用。然后这些“值”被用来指导一种名为“智能试错”的学习算法,通过测试来查看补偿行为是否有助于机器人即便在受损的情况下仍能继续执行任务。
测试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进行:那个6条腿的机器人遭受了包括腿部受伤、断裂和丢失在内的5种不同的损伤;它的一个机械手臂的关节还被“残忍”地用14种不同方法弄断,但最终都成功地利用这种算法和程序,在两条腿都折断的情况下,只过了两分钟便继续走动起来。测试结果表明:如果一种行为不管用,机器人有足够的智慧来排除整个行为类型,转而尝试一个新的类型。
行家分析认为,尽管机器人已经改变了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行业,并大幅延展了人类所能达到的领域,如太空、深海、灾区等,但与某些受伤后能自行恢复的的动物相比,机器人在受伤后往往显得很“无助”,有时仅因个别部件出错就会使它变为“废铁一块”,从而造成重大损失;这种损失在周期很长、费用昂贵的宇宙探测领域显得尤为严重。因此,这项旨在使机器人在意外情况下找到自己解决复杂问题,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新技术的问世,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下列关于“自我修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动物或昆虫在肌体受伤后,能够通过自身调节,很快恢复生存和活动能力。
B.狗在爪子受伤后,会改变走路的姿势,以避免正常行走给伤口带来的压力,这种适应技能来自经验。
C.在失去一条腿的情况下,蝈蝈仍能继续爬行和觅食,它的这种本能使它们这个物种得以延续。
D.在没有提前设定和人为操控的情况下,受损后能自行适应新情况,改变活动方式,直至完成任务的机器人是穆雷团队的研发理想。
2.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想借助自然界的这种学习能力,研发一种会自我修复的机器人,实际上是一种仿生学的实践。
B.科学家研发会自我修复的机器人的目的在于让机器人代替人类去执行某些特定的任务。
C.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让—巴蒂斯•穆雷研发 的一个50厘米高的6条腿步行机器人,是目前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
D.用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和计算机程序来引导机器人模仿动物的自我适应能力,是穆雷团队的有效试验。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机器人建立一个关于如何行走的知识库,并赋予每个动作一个“值”来体现它们在危机中会有多大用处,这是穆雷的团队所研发的算法和程序的核心。
B.赋予每个动作的一个“值”,其实是被用来指导一种名为“智能试错”的学习算法,通过测试来查看补偿行为是否有助于机器人在受损时仍能继续执行任务。
C.穆雷的团队在及其苛刻的条件下,对那个6条腿的机器人进行了测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D.在以为的情况下能够自己解决复杂问题并具有适应能力的机器人的成功研发,将会对很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2016-11-18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²,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

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海洋丢弃核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

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19467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总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当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1954年的一次试验炸掉了比基尼两座珊瑚礁,炸出一个100米深的大坑,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统计结果显示,比基尼环礁及其周边海域至少有42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消失,其中有28种生物出现了灭绝现象。1977年开始,美国军人在各岛上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统统投进被核试验炸出的一个深坑里,上面盖起一个穹隆状的圆顶,修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核坟墓。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何止是核废料,更何止一处马绍尔群岛。就在其本土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半岛外,仅19471971年间美国就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导致该海域成为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对高放还是中低放核废料,至今各国的对策都还只是暂时存放。那么最终的出路又在哪里?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三条出路。上天是指去太空,将核废料用火箭送上太空,在宇宙里稀释。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惜数量太大、不胜负担,再说万一发射失败,就会给全世界散布放射性物质,过于冒险。入地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但是不清楚的是深层地下水的可靠程度,弄不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流动。剩下的下海很有吸引力,一种办法是送入大洋底里的红黏土层,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有上百万年的稳定性。世界海洋各不相同,有发生深海风暴的洋底,也有地质稳定的红黏土区,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但我们至今对深海地质的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对全人类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催马加鞭,尽早拿出合格的答案来。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

材料二:

根据放射性的高低,核废料分为高放和中低放两类,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中低放核废料主要是指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工具、手套、服装等,以及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和气体。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一般经过固化或稳定化后,储存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的设施中,等待其自然衰变至安全水平。

高放核废料主要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经燃尽的核燃料,以及核废料的再处理产物。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以防止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对高放核废料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据估计中国每处理一吨高放核废料,需要花费约50万美元,而每建设一座深层地下处置库,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同时,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核废料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在自己的附近建设核废料储存库或处置场。

(摘编自《中国每年产生3500吨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

【注】Bq: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B.为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各国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该公约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入海,但收效甚微。
C.马绍尔群岛被核废料污染的土壤需采取铺砂的措施处理,但所需费用巨大,当地政府无力承担该项支出。
D.如何实现对放射性废弃物永久安全存放,目前中美等国家都还没有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
B.材料一第二段中的“禁而不止”和第四段的核“坟墓”,两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表特殊含义。
C.为增强说服力,两则材料均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例如材料一第三段列举相关数据,说明美国对环境保护的漠视。
D.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处理核废料的方法,既肯定了我国核废料处理技术的先进性,也客观陈述了目前仍面临的困难。
3.中国为什么会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这一方法来处理高放核废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1-03更新 | 3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莲身姿婀娜,素有水中睡美人之称。在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云南省,是否有野生的水中睡美人呢?我们曾经考察过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等水体,但是从未发现过野生睡莲的踪影。怀揣着满满的期待,我们再次来到云南寻找一种稀有的睡莲——茈碧莲。

据资料记载,在大理洱源曾有睡莲的分布,而且在史书上留下了多次记录。如清康熙年鉴《广群芳谱》记载:“《山海经》罢谷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有茈碧。”《云南志》记载:“浪穹县西北五里有宁河,一名茈碧湖,水上有花曰茈碧,形如蓬而差小,有白者、有浅红锦边者,叶如荷叶,花、叶本皆长五六丈。昼则上浮,夜则拳曲入底,微风荡之,香气殊常,采以为羮,味美于莼。”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云南省不仅有茈碧莲,还有一个湖的名字以其命名。这也是支撑我们再来云南寻花的原因。茈碧莲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叶呈心形,有碗口大小。她的花瓣洁白,花蕊金黄,清香四溢。当地人可以用茈碧莲的花泡茶、煮汤,还可以煎炒当菜吃。其茎和叶还可以做牲畜的饲料。可以说,这水中的仙子为人类带来了美丽和幸运。那她的野生种群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还是守候在深山里的某个池塘边默默地等待与我们相见?带着期待,我们再次踏上旅程。

五月中旬的云南,雨季姗姗来迟,大理的山林也浮动着燥热的气息。拜访洱源县环境保护局后,得到的消息:“茈碧湖里已经十几年没有茈碧花了”。我们一行人顿时泄了半截气。但是,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好消息,茈碧湖沿岸几个村子的村民家中可能还保留有茈碧花的种源。通过走访和摸查,在几户村民家里竟然看到了“消失已久”的茈碧莲。但这次统计的茈碧莲的数量却不容乐观,合计才几十株。

此时一位八旬老人站出来说:“几十年前我在苍山上摘野菜的时候见过一个水塘里还有这种花”,我们欣喜若狂。据老人回忆,苍山上平坝的一些泥鳅塘里有茈碧花生长,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苍山。

车沿着公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后来到了一个平坝入口,说是平坝,依旧有一些起伏的石灰岩露头,上面生长着以麻子壳柯和高山栎为主的灌丛,这里的大白花杜鹃也开的非常茂盛。在老人的指引下,一连去了几个水塘,却一无所获。大家的信心也在燥热的天气和飞扬的尘土中慢慢地消逝。

是不是苍山上的茈碧莲也消失了?我们心里逐渐担忧起来,因为这意味着茈碧莲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我们决定弃车步行,穿越壳斗灌丛,逐一查看卫星上显示可能是水塘的地方。第一个水塘,全部干涸。第二个水塘,只残留一个2米见方的水坑。极度失望中,我们找到第三个水塘,只见在几个残留的水坑里,茈碧莲正绽放着洁白的小花。幸福来得太突然,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虽然这次有幸与野生的茈碧莲相见,一个问题却在脑海中不断萦绕——这种美丽的植物为何如此稀有了呢

从茈碧莲的生长条件来看,她的确是娇贵的公主。她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水质变差就会大量死亡。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人为破坏。考察队发现这几处水塘会季节性干涸,降水是其唯一的水源补充,一到旱季,水塘会慢慢干涸,塘底暴露出来,仅留存几个较深的小水坑。村民会在水塘上放牧,抓泥鳅,扰动塘泥,影响了茈碧莲的生存。但导致茈碧莲濒危的根本原因还是她的老家——茈碧湖受到的人为干扰和破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在茈碧湖中大量养殖鱼类,湖水水质急转直下。更为严重的是,茈碧湖被改造成为水库,茈碧莲失去了适宜生长的湖岸浅水泥沼。加之外来入侵物种,如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等对其生存空间的侵占,茈碧莲几乎在此湖中消失。

幸运的是,对茈碧莲的科学保护已经付诸实践。科研人员将部分茈碧莲植株迁移到昆明植物园栽种,并和洱源县环境保护局合作,于2021年建立了保护小区。目前,迁地保护于昆明植物园的茈碧莲生长良好,已经可以正常地开花结果。有专人看护的保护小区内的茈碧莲种群不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也为后续的科研观察创造了条件。

在保护的同时,对茈碧莲的科研也在有序地开展。极小种群野外植物保护团队对茈碧莲的资源状况、繁殖生物学、种群遗传结构、快速扩繁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进展得较为顺利。茈碧莲也被纳入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中,对茈碧莲的拯救保护工作也将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茈碧莲就是这样既美丽、又圣洁的植物。她在彩云之南湖沼的淤泥中亭亭玉立,装点着碧波荡漾的湖面,也为当地人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今天,我们更要用科学的手段善待她,善待她的家园,让她美丽的笑容永远留在绿水青山,留在人世间。

(摘编自郭世伟《寻找和守护彩云之南的睡美人——茈碧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再次前往大理寻找野生水中睡美人之前,已经考察过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等水体,但都没有发现野生睡莲的踪影。
B.作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茈碧莲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花瓣洁白,花蕊金黄,清香四溢,还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满足生活中的一些需求。
C.作者寻找野生茈碧莲的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期待”“泄了半截气”“极度失望”等情绪阶段,最终也如愿以偿,找到了野生茈碧莲。
D.虽然茈碧莲的生存状况堪忧,但对茈碧莲的科学保护已经付诸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茈碧莲一定能实现快速扩繁,摆脱濒危的状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引用《广群芳谱》和《云南志》的记载,说明了茈碧莲的存在,既增强了文章的学术价值,也点明了作者再来云南寻花的原因。
B.文章善于利用问句串联文本,例如“是不是苍山上的茈碧莲也消失了?”在承接上文的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坚持不懈寻找茈碧莲的内容。
C.文章将茈碧莲比作“水中睡美人”“水中的仙子”“娇贵的公主”,形象地写出了茈碧莲美丽、圣洁、濒危的特点,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D.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写作时没有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而是娓娓道来,在叙述中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茈碧莲,使文章生动、易懂。
3.请结合文本,回答文中画线部分提出的问题。
2023-02-18更新 | 1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