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206807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

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I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 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5.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以乱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帛食肉                                衣:穿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D.未之有也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1-04-10更新 | 12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 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诚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 ”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饬兵A备寇B虽是要事C然朕唯欲D卿E等F存心理道G务尽忠贞H使百姓安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与“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中“所以”含义不相同。
B.“贼其民者也”与“故贼人以利其身”(《兼爱》)中的“贼”含义不相同。
C.“比观百姓渐知廉耻”与成语“比比皆是”中的“比”字含义不相同。
D.“正由仁义不修”与“句读之不知”(《师说》) 的句式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分析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诚信和仁义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正道,有助于铲除虚伪之风。
B.王珪赞赏唐太宗谈到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提出施行仁政的关键是要任用贤能的人才,而人才也随时等候君王的任用。
C.唐太宗改变了原来对风俗习惯的看法,认为用仁义诚信治国,顺应民心有助于使社会安定。
D.唐太宗为了说明多施仁义的意义,采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要坚持推行仁义,就像饮食需要持久饱腹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2)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5.材料二中,唐太宗选择“仁”作为治国之道的原因是什么?
2023-11-25更新 | 1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          益:好处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坚不能自举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023-10-27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