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7 题号:206830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填涂四处。

比数年[A]来[B]颇发愤[C]自惩艾[D]悔前所为[E]而聪明衰耗[F]殆[G]不如曩时[H]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
B.“筋骨之强”,与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句式具体结构不同。
C.“辄复不省”与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两句中的“省”意义不同。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过。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材料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诤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之国有诤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诤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诤子,不行无礼:士有诤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节选自《荀子·子道》)

材料三: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节选自《论语·子罕》)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即A竭B吾才C如有D所立E卓尔F虽欲G从之H末由也I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靠近、趋向之义,与《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就”意义不同。
B.谢,有认错、道歉之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不同。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D.博我以文,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董之以严刑”一句的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参不小心锄断了瓜根,被他父亲用大杖击打晕倒在地,但他苏醒后还弹琴唱歌,想让父亲听见,知晓他身体健康。
B.舜的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接受惩罚;用大棒子打他,他就逃跑。父亲没有背上不义的罪名,舜也没有失去孝心。
C.鲁哀公多次问孔子关于“孝”和“贞”的问题,孔子都没有回答,孔子认为他是一个小人,不懂道理,不想理会他。
D.颜渊感慨:老师的学问与道德,越仰望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得坚固,看似在身前,忽而又觉得在后面,高深难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2)父有诤子,不行无礼;士有诤友,不为不义。
5.颜渊评价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7-05更新 | 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就:接近
B.而江河 绝:隔绝
C.而学于师 耻:以……为耻
D.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取于蓝 古圣人
B.曲中规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D.善假于物师道之不传久矣
3.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一)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B.选文(二)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
C.两段选文都用了比喻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明观点。
D.两段选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说理周密,语言凝练简洁。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19-06-21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宋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毒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敌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故古之人主为之不然: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是以万举而不也。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故伯乐不可欺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复出A一非理之言B万姓为之C解体D怨毒E既作F离叛G亦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文中指开,与《项脊轩志》中“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的“辟”意思相同。
B.阙,文中指帝王所居之处,与成语“拾遗补阙”中“阙”的意思不同。
C.善,文中指赞许,与《苏武传》中“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的“善”意思不同。
D.过,文中指犯错误,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不过焉则不及”的“过”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善于通过反思来警诫自己,他认为能够伤到自身的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因为“嗜欲”而造成了灾祸。
B.詹何在回答楚王关于治国之要的提问时,指出古代圣明的君主治国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开始,进而拓展至外物,自身治理好了,国家就不会发生动乱。
C.魏征列举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的例子,意在阐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D.荀子认为,古代君王选才用人是有法则的,且需要经过多方面长期的检验,才能选出真正有才德的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2)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
5.荀子认为人主可以用哪些方式考核人才的德智和能力?
2024-05-16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