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6 题号:207309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豫让刺襄子者再,襄子皆释之。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二:

曹沫将而亡人之城,又劫天下盟主,管仲因勿背以市信一时可也。予独怪智伯国士豫让,岂不用其计耶?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智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其亦不欺其意者也。聂政售于严仲子,荆轲豢于燕太子丹。此两人者污隐困约之时不妄愿知亦曰有待焉。彼挟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

(节选自王安石《书刺客列传后》)

1.材料二两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A两人B者C污D隐E困F约G之时H不妄I愿J知K亦曰L有待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同“悦”,喜欢,与《五石之瓠》中“以说吴王”的“说”意思相同。
B.数,指责备,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C.国士,表示按照国土士之礼,“吾得兄事之”的“兄”表示按照对待兄长之礼,两者用法相同。
D.顾,指反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君臣相顾”的“顾”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先后成为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家臣,在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他立志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但是没有成功。
B.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准备第三次刺杀赵襄子,但是赵襄子的马到桥边,突然受惊,继而豫让被围住。
C.赵襄子准备处死豫让,豫让请求刺赵襄子的衣服,表达报仇之意,襄子同意了,豫让跳跃多次击刺衣服后,让赵襄子杀了他。
D.曹沫担任将领,丢失了城池,通过劫持天下的盟主要回土地,管仲因为不愿在诸侯面前失信,返还了土地,王安石认为这样的结果还算可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5.王安石是怎么评价豫让的?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时与臣                            游:交往
B.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无罪灭者                  夷:平定
D.郑伯肉袒牵羊以                  逆:迎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而忧其度量不足
B.今人有大功击之                      无故加之不怒
C.不如善遇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观所以微见其意者                  还也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A.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B.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C.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D.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这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刘邦热情款待项伯,与之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留侯论》论述了张良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这个问题过去未有人道及,这是作者的创见。
D.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在于授给张良兵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3)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2021-07-07更新 | 1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知其,又不肯学。

1.对上面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C.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D.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2.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能够。B.略:大致。C.意:大意。D.竟:竟然。
2020-11-17更新 | 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二)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三)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B.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C.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D.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B.以其指之曰                                      策:鞭子
C.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D.吾命有所                                      制:制度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匡人简子甲士围之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B.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路弹琴                            不仁,如礼何?
D.宋人围数匝                            事父,远事君
4.下列对选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多见于先秦典籍,最初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B.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实践“仁”的方法,如果“不仁”就谈不上真正“有礼”。
C.《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内容为历代帝王政绩;“世家”内容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D.后两则材料都记叙了孔子被围困的故事,但材料二体现出顺应天命的思想,材料三则体现出孔子对于传承礼乐制度的责任担当。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②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2023-01-16更新 | 2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