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 《老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2082408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被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动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荆。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犹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课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怖邪》,有删改》

材料二:

易持,其术兆易谋。其脱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术有,治之于术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责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古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室。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乘乱”的观点。
4.下列对句子的句式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
B.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定语后置句)
C.皆起不相爱。(省略句)
D.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选自《老子》)

材料二:

是故君子之求胜也,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被者。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也。

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已宽人,三等。凡此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三变而后得之,故人未能远也。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啫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

(选自《人物志·释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战胜A而争B不形C敌服D而怨E不构F若然者悔G吝H不存于声色I夫何显J争之有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推让为利锐”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B.“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与“为仁由己”(《论语》)两句中的“由”意思不同。
C.“贤而能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
D.“凡此数者”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弯曲与保全,委屈与伸直,低洼与盈满,破旧与更新,少取与多得等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
B.君子追求胜利时,坚持推让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安静时坚守寂然不语,行动时遵从恭敬顺从。
C.君子如果能够做到“功大而不伐”“急己宽人”,便能够超越世俗登至高处,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D.材料二举孟之反受圣人称赞与管叔受嘉重的例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
5.君子不争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30更新 | 1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吴G则夫差为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B.“恃诸侯者危其国”中的“其”与墨子《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其”意思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2023-09-21更新 | 1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辐共一,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老子〉》四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译》)

1.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其无,有车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死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败之
C.凿户牖为室               圣人欲不欲
D.为之未有                  合抱之木,生毫末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2022-11-07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