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6 题号:208774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身着深蓝色的整洁工装,犀利的目光紧盯着旋转的零件,一双大手飞快旋转着车床摇把,进刀、车削、退刀一气呵成,他就是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掌握精湛加工工装工具技能的高级技师洪家光。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洪家光团队加工的是用于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工装工具产品,这些工具主要用来加工航空发动机的零部件。发动机用的零件精度要求非常高,洪家光对每一个微小尺寸都追求精益求精。他一次次观察记录,并比对调整。

一次,在加工修正金刚石滚轮工具时,掌握此项技术的师傅生病住院,洪家光主动承担起任务。为了提高工具加工精度,他在当时的车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的情况下,开始一项项改进,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他就重做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他就想办法将小托盘固定……4年多里,经过无数次尝试,洪家光最终研发出一套用于打磨叶片砂轮的滚轮工具。这一砂轮工具被叶片加工厂使用后,加工叶片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从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洪家光先后跟随多位师傅,他们教导的工匠精神,深深地印刻在洪家光心中。跟着付百森师傅学习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年轻人都愿意跟老师傅学,眼前这个师傅这么年轻,技术经验能丰富吗?”洪家光刚见到付师傅时有点失落。付师傅却让洪家光在旁边看。

只见付师傅把零件安装、调整、夹紧、左手启动机床,右手快速移动机床拖板。紧接着,他的双手就在机床上操纵着机床上的手柄,加工零件。麻利的动作,像电脑控制的机械手。

付师傅加工完说:“小洪,你测量一下各部分尺寸精度,再按照这个标准加工零件。”洪家光测量后发现公差微乎其微。他心想,这水平太高了,这可是纯手工!

到洪家光加工时,他满头大汗地忙活了十几分钟,发现自己的水平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

付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光有技校学的知识是不够的,机械加工的实际技术深奥着呢,雄心壮志代替不了真才实学。当高水平的工人,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你得从一点一滴做起。”那一刻,洪家光决心从头学,一切从零开始。

如今,洪家光先后完成200多项工装工具技术革新,解决300多个工装工具技术难题。他与团队成员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他名字命名的“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承担起了“传帮带、提技能”的职责。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说:“要扎根岗位,秉承献身航天事业的担当与责任。”未来,他将继续以精湛的技艺打造国之重器,为科研生产砥砺前行。

(摘编自《洪家光:以心“铸心”的大国工匠》)

材料二: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下线,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产业的垄断,给我国航空产业乃至高端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高铁通车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赢得国内外一片惊赞;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民航之花含苞待放;家电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大步走出国门……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在此过程中,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典故都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阶级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核电等,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经济发展方面需要重视产品品质,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同样需要精益求精,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丰富更能满足群众期待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矢志创新,戒除浮躁,为“中国制造”提供坚强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每一名社会成员共同营造有利于创造精品的“土壤”。如今,“工匠精神”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社会各界对其广泛讨论并达成普遍共识……一个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品质革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必将实现。

(摘编自马洪超《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标题注重体现价值性信息,材料一标题既写出了洪家光的身份,又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他的工作内容。
B.材料一对付师傅的动作描写,既刻画了付师傅的人物形象,还与前文洪家光的失落心理形成对比。
C.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产品品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
D.材料二首先列举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引出话题,接着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论证文章观点。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中国制造”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
B.“巧夺天工”“技近乎道”“大庆精神”等典故体现了古代的匠人精神,可见工匠精神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
C.现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我国诸多行业都需要摒弃浮躁之风,沉下心来做一名“工匠”。
D.材料选取了多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为论证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了论据。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一线技术工人潘从明练就一项独门绝技,在浑浊的液体中仅用一双眼睛就能甄别和捕捉那些若隐若现的稀有贵金属。
B.优秀硕士毕业生黄文秀在就业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C.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树军历经数年攻克的进口高精加工中心光栅尺气密保护设计缺陷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D.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工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4.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报道,但在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对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分别加以分析。
【知识点】 时评 传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塑造出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描述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双轨政治’模型。”几千年封建皇族政权更迭中,“乡绅之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性使其始终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在中国近代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中,历经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经济、社会变革,乡绅从中国基层社会中逐渐消失了。梁漱溟评价,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乡村的破坏史。而乡村的破坏史,也是一部“乡党消亡史”。

因此在乡村有时曝出“村霸”“贿选”等问题时,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新提起“乡绅”这个词。在国家政权对基层乡村社会控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乡绅”充当政府与乡民之间联系的重要中间角色,兼顾政府和地方利益,就地方事务为政府官员出谋划策,会为维系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体制内权力与中国社会基层的“连接器”“缓冲带”。

那么,中国农村的乡绅制度能重现吗?

在传统的小农生产中,一亩三分地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形成一个村落,在此基础上,形成传统的乡绅治理结构。但现代社会中,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生产已然不足以维持工业时代的正常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对工业时代的农业生产而言,传统乡村的人口劳动力密度太大,农村已经不足以容纳那么多劳动力;对工业而言,人口密度又太小,工业不可能深入每一个乡村,只有人走出去,趋近工业。这都意味着,劳动力只有外流。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减少,被时代摧毁的传统乡绅制度,没有了生产方式与人口密度的基础,不可能重现。

更重要的是,乡绅是建立在“熟人社会”中的一种机制,随着年轻人的外流,大量的社会关系都连接到城市中。乡村的“熟人社会”中的相互制约没有了,更多的是年轻人援引外界社会关系进行强力干涉。而且,传统的“乡绅”制度,背后有传统的道德观作为支撑,但是这些东西随着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都已受到严重冲击,不复存在。实际上,某些不够称职、争议较大的村支书,某种程度上就是乡绅的另一面——一种缺乏熟人社会制约,缺乏道德观的乡绅。

解决的办法还需向前看,那就是民主与法治。实际上,顶层设计也正是如此。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标志着中国乡村走进了直选时代。遗憾的是,贿选、家族化、主观、短视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基层民主。对中国农村来说,民主毕竟是一个外来之物,中国农民缺乏这样的传统,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制度训练。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农村,个体要么很容易被打散,被利请,要么被血缘等东西聚集起来。还有一个就是外来的法治支持,尤其是上一级政府的法治支持。从这个角度说,县城治理好了,基层民主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理作用。

(摘编自《消灭“村霸”,恢复“乡绅治理”模式可行吗?》)

材料二:

乡绅是“一件标识有闻的长袍象征着荣誉和特权,是一个绅士最后才能放弃的东西。它比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费孝通先生用荣誉和特权为乡绅贴上辨识的标签。那么,几千年的乡绅之治到底构筑了什么样的乡绅文化呢?

首先,乡绅是由一批精英人物组成,代表的是精英文化。乡绅是经过察举、考试等方式取得功名并跻身士大夫集团的才学之士,能在地方实现管理取决于其威信,是一乡之望。梁漱溟说:“士、农、工、商之四民,而士居四民之首。”才学与声望决定了乡绅阶层的精英身份,由此构筑起精英文化。其次,乡绅传承的是儒家意识形态,带有很强的伦理文化色彩。乡绅受儒家文化浸润,大都自觉地肩负造福家乡的使命,承担完善、建设乡村和振兴、繁荣宗族的责任。像“官如河水流,绅衿石头在”“人人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弟,教训尔子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乡规乡约就体现了乡村社会的伦理色彩。再次,乡绅是区别于地主、富商,带有“政治人物”特征的一群人。乡绅追求的是政治性的特权概念,并非财富,张仲礼在《中国绅士研究》中说,“拥有财富和土地并不是绅士身份的充分条件”。真正的乡绅如梁漱溟记载“士人不事生产,却于社会有其绝大功用;便是他代表理性,主持教化,维持秩序;夫然后,若农、若工、若商始得安其居”。

由此,乡绅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的文化,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正因如此,乡绅文化才能传承千年而不衰,在调试与变迁中支持中央发展,保证地方稳定与繁荣。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乡绅之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性,才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B.传统的乡绅制度,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和人口密度。乡村劳动力外流后,传统乡绅制度难以重现。
C.在我国偏远闭塞的传统村落中,可能存在类似乡绅的人物,残留乡绅治理的影子。
D.乡绅本人一般是取得功名,并跻身士大夫集团的才学之士,有一定威信,代表的是精英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改善中国的乡村治理,一靠民主,要加强长期的制度训练;二靠法治,尤其是上一级的法治支持。
B.如果“熟人社会”中的相互制约还存在,那么年轻人外流到城市的可能性就变小。
C.随着传统道德观的回归,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乡绅制度就一定可以再现基层。
D.“官如河水流,绅衿石头在”等乡规乡约的存在,表明乡绅治理制度并没有消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成为乡绅治理乡村的人物是(       
A.庄子B.李清照C.苏轼D.鲁迅
4.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概括乡绅之治的特点。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3-11-14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以抖音、快手、秒拍等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网络短视频已成为新的舆论聚集地和流量池,受到网民的普遍追捧。

新媒体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全民参与公共表达的空间,媒介权力日益下沉至个体。“去中心化”现象更加凸显。不少普通人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红人,个体的在线存在感、身份认同感得到增强。短视频平台鼓励用户原创内容,使得大量体现自主性、充满个性化的内容持续得以衍生与蔓延。这促进了个体的自我实现,也让部分网民在设计、制作与传播体现主流价值的短视频时能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对主流价值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与此同时,短视频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拓宽了个体接受信息的广度,改变了文化消费场景,影响着文化消费形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生产、消费的“主力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拍摄喜欢的视频、选择想看的信息。

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从而为主流思想的宣传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但随着短视频的广泛使用,短视频领域在内容生产、传播模式等方面带来的问题愈发凸显。短视频为消极“亚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一些网民在短视频上表现得过于任性,即使是面对一些较为严肃、宏大的主题,也习惯常以调侃、搞笑的方式进行分享,这会逐渐消解自身及他人对主流价值观的敬畏感和认同感。短视频“自下而上”的话语生产模式消解了主流价值声音。

在短视频平台上,旅游、休闲、音乐、舞蹈、化妆、烹饪,以及八卦、吐槽、婚恋等各种各样的视频应有尽有,内容庞杂、良莠不齐,泛娱乐化现象突出。在内容同质化严重、泛娱乐化明显的短视频使用热潮中,娱乐的声音和感官享受的追求在戏说、恶搞、媚俗中被无限放大,短视频已然成了娱乐主义的工具,影响网民健康成长。

短视频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短视频将深刻介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它对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生态建设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从主体向度、内容向度和方法向度等三个方面着力,促进短视频良性健康发展。

(摘编自叶大扬、陈志勇《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短视频发展向度》)

材料二:

随着短视频蓬勃发展,大众对优质艺术类短视频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平台趁势加大对艺术类短视频创作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艺术类短视频上线。这都促使越来越多的美术爱好者、专业画家进驻短视频平台,开展在线美术创作。

目前,短视频中的美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展示原创类美术创作过程。像油画家创作超写实人物画的短视频,艺术院校学生用羊毛毡塑造各类动物的短视频,激发广大网友的学习兴趣。另一种是展示围绕美术名作展开的再创作活动。有的是对名画进行临摹,有的是通过拼贴等方式再现名作,有的是复制名作局部然后进行再创作等。整体而言,这些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和富有创意的创作手法,传播艺术之美,拉近大众与美术之间的距离。

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短视频为普及性美术创作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同为视觉艺术,短视频与美术创作在视觉呈现上形成了合力——美术作品的创意过程、创作过程,均得以通过短视频进行全面展现。这与单纯展示一幅成品之作不同,借助短视频,艺术创作活动从跟后走到“台前”,艺术创意从抽象理念化为实物阐释。这一过程既向观众普及了美术创作观念,深化了观众对美术的理解与认知,也引发观众模仿创作的兴趣,为美术传播释放了更多空间和活力。

在助力提升大众审美的同时,短视频也促进着艺术家的个人成长。短视频播放平台的互动性,搭建起大众与艺术家之间沟通的桥梁。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表达审美喜好。创作者则犹如置身大型调研现场,在这种有效互动中能够深入了解大众审美,为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打好基础。回望美术名家成长史,如杨力舟、陈逸飞、沈嘉蔚、冯远等,都是以开展普及性美术创作为基础,并在普及性美术创作中逐渐摸索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路径。这样的成长轨迹,对今天的美术工作者来说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整体而言,当前参与普及性美术活动的专业画家依然较少;美术创作类短视频仍然缺乏优质内容,存在内容窄化、同质化、炫技秀艺等倾向,难以充分发挥其“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今后,若能使短视频与美术创作最大程度实现能量“聚合反应”,社会美育将会别开生面。

(摘编自陈都《短视频聚合美育新动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平台鼓励用户张扬个性,自主创作,网民在身份认同感增强的同时思想觉悟也得以提升。
B.短视频既记录了美好生活的点滴,也成了消极“亚文化”的温床,消解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
C.与单纯成品展示相比,短视频可以全面地展现作品的创意、创作过程,化抽象理念为实物阐释。
D.大众对艺术类短视频的高关注吸引了专业画家进驻平台,但为数不多,“聚合反应”尚不充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受到网民的普遍追捧与其创作门槛底、个性选择空间大、社会黏性强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B.短视频包罗万象,一方面丰富了网民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泛娱乐化倾向也影响网民健康成长。
C.优质艺术类短视频揭开了艺术神秘的面纱,激发了网络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艺术与大众的融合。
D.美术名家的成长史再次昭示了一个事实,艺术创作者深入了解大众审美是提升造诣的必由之路。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一段网络短视频中,四男五女跟随着黄河大合唱的节奏摆动身体,摇头晃脑,通过对口型的方式恶搞黄河大合唱,丑态百出,引起大众哗然。
B.党史学习系列短视频“百练成钢”、新华社制作的“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这些现象级短视频产品引发舆论热议。
C.《2021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行业用户时长占比持续攀升,高达29.8%,同比提升6.2%,约人均每天1.5小时。
D.截至2020年12月,抖音艺术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粉丝数量过万的艺术创作者超过20万名。抖音还计划与专业艺术场馆开展多元艺术实践。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如何才能实现总书记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从主体向度、内容向度和方法向度谈谈你的看法。
2022-07-06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

数字时代,信息如海。阅读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看书到读屏,从电脑屏、平板屏到手机屏,从文字到图像、声音,从微博、微信到长短视频。如今,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已经成为主流的三种知识载体,我们到底该如何阅读?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阅读载体的多元化,同时也为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提供了变化创新的可能,因此,阅读方式的改变不仅是载体不同,还意味着阅读效率和效果可能有差异。一般而言,纸质阅读适合深阅读,电脑屏阅读适合研究性阅读,手机阅读更适合快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听书可以是休闲阅读。这些并非定论,每个人对于不同的阅读方式一定有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有人说读书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了解资讯、休闲娱乐、思考人生、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实现这些阅读目的,既需要浅阅读、泛读,也需要深阅读、精读。至于阅读方式,那就因人而异了。因为无论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泛读还是精读,与读屏还是读书、看报刊还是看书并无一一对应关系。读书也可以“随便翻翻”,手机刷屏也能够引发“深思熟虑”。

“读屏时代”其实是一个大阅读时代——阅读几乎可以在所有场景中发生,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被阅读,所有人都需要阅读陪伴终身。无论读屏还是读书,千万不要忘了阅读的初心,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兴趣去阅读。你可以选择“忙时读屏,闲时读书”,也可以选择从“纸上”到“指间”的“复合阅读”。只要你有真兴趣,你就会深阅读。

(摘编自陈超《“读屏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材料二:

影视媒介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是读者们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视觉研究认为,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以理解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所有图形信息,因为图形是客观事物所能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从这一点出发,文字和言语,均是基于这种图形投射进行抽象化后得出的成果。

影视语言几乎毫无保留地继承了图形直接、有力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在彩色影像几乎完全普及的当下,又将色彩这种能够表达情感基调的因素加入其中,使得视频这种“能动的图像”所具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几乎达到巅峰。无可置疑的是,具象的、鲜活的图像显然比抽象的、凝练的文字更趣味盎然,尤其是对于成长在大众传媒熏陶之下的一代人来说,图画和视频是比纸张文本更加亲切的媒介载体。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加速的时代里,人类在阅读上也追求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一统天下”的时代,读书总是会被老一辈说成复古而有品位的活动,因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然不像电视节目那样简单易得。

而在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流媒体内容不断抢占媒体市场的当下,坐在电视机前、定时定点地收看将近40分钟的电视节目对大部分学生和工薪阶层来说,似乎都成了节假日限定娱乐。也正因此,视频阅读才能够挤进现代人的花边时间,替他们阅读、为他们讲述藏在文字里的秘辛。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更有趣、更生动又更“速食”的视频阅读,在这个世代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摘编自陆嘉《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些视频靠谱吗?》,2022年5月12日)

材料三:

《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不经意中,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人的生活、学习状态。一方面,各种生活“刚需”移到了手机上;另一方面,人频繁地使用手机,每天不停刷屏,必然导致专注力下降。专注时长,说的是人一天平均下来的“单位专注时长”。人专注时长只有8秒,连金鱼(9秒)都不如,很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做事质量打折,最终造成获得感、劳动快乐感严重缩水。

专注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或许就来自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在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以往在周末,抱着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下午,这种沉浸式阅读意味着“专注时长可达数小时”,其得来的满足快乐感无与伦比。而如今即使有这样的阅读心境,也会被习惯性地回微信、看短视频、刷朋友圈打断。那种酣畅淋漓专注做一件事的快乐正在离我们而去。

专注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和资源。科学家长期专注一个领域,产生划时代科学成就和文明成果。文学家伏案疾书长达数年,写就不朽名作。学生从专注中收获学习快乐,为一生能力素养打下扎实基础。人类要学会与无聊、片段、碎片作斗争,多一些完整连接性,才能赋予生活以逻辑和意义。手机正在偷走我们的时间,撕扯生活固有的意义,专注力下降成为一种危险的趋势。但是我们还可以自救,以自制克制对抗“生活碎片化”,要立下远大理想,不断为生活设下小目标,用“专注带来的快乐感”对抗“反复看屏带来的空闲无聊感”,生活和学习终将会“阳光穿破雾”。

(摘编自程振伟《别让专注力被“无意识刷屏”偷走》,2022年4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是其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
B.专注力是宝贵的能力和资源,在各领域都能直接转换为成果、收获,提升劳动快乐感。
C.调查结果显示,专注力下降,或许跟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有关。
D.图形是客观事物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所以我们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理解其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提问,并列举数字时代的多种阅读载体以引出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B.材料一中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了读屏与读书的区别及联系。
C.材料二主要从影视媒介、人类生活、智能设备等角度分析了读者选择视频阅读的原因。
D.材料三选用了不同的调查报告,并列举了大量数据,使论证过程更具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幼儿园每天利用固定时间给孩子们播放喜马拉雅音频《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孩子们非常喜欢听。
B.股民李先生最近关注了几个新媒体公众号,他利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浏览这些信息,很有收获。
C.王女士坚持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到市中心图书馆看书,她表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幸福的时刻。
D.某家装品牌开展“百万多彩活动”,用户通过手机游戏可改变游戏剧情,兑换真实的“家易涂”服务面积。
4.材料三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析之。
5.三则材料都涉及“读屏”(视频阅读)的话题,请分别概括各则材料对“读屏”的观点与态度。
2023-09-09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