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2 题号:209171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肌理”一词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专业领域。这个概念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应该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为社会大众所熟知。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就会发现它们的发展就是一次旅行,每天都在出发,每处各有风情,环环相扣写就了各自的壮丽史诗,步步生花构成了它们的“震撼风景”,这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瓜瓞绵绵。

城市肌理已经是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的常用概念,所谓城市肌理,是城市在长期演进中,由地域环境与人文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积淀,主要体现在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建筑样式、街区风格等方面,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有城市肌理,当然也有乡村肌理。长期以来,乡村规划不是城市规划那样的显学,甚至很多乡村就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如今,只是在极少古村落,能听到关于先祖选择这方土地时的勘查经历和规划思路。但是,从绝大多数村落看,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这样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带有理想色彩的乡村肌理写照,实际上仍是今天的“临摹样本”

文化肌理。历史上,“肌理”一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东汉蔡邕《弹棋赋》“肌理光泽,滑不可屡”,指器物表面纹理,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指人的皮肤纹理。作为对语言表达的比喻也很早,东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在此之外,“肌理”一词也逐步向文学理论乃至文化理论范畴扩展,如清代翁方纲“论诗”中提出了“肌理说”。实际上,无论是城市肌理还是乡村肌理,都具有文化的特征,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因此,应将“肌理”一词“迎回”文化理论,让这个一度是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热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级活化。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人本位而非神本位,把家族传承、人丁兴旺视为责任,血缘宗法制度规范着国家、家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仅看重自己姓什么,而且看重在这个姓中属于哪一支、哪一辈,并且用家族规定的姓和辈分取名,由此形成各自家族牒谱,传承有序,如果混乱了,则与禽兽无异,“不知其可”。所以,我们不仅重视自己的根系,而且重视从这个根系长出的树干、树枝、树叶,重视长成枝繁叶茂大树的过程。希望我们在文化回望中看清走到今天的每一步,知道未来应该从哪里起步,并且如同每个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

这种既认准源头又沿波讨源,既仰望绿叶又振枝寻叶,既重视起步又重视过程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文化肌理的内在动因。

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又进而推及文化肌理,是期冀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中,能从“肌理”的角度把握其共同规律:

一是传承。文化发展是代际传递、层层累积的过程,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就是在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光阴荏苒中形成的年轮挂图。从文化肌理的角度强调文化传承,意在梳理文化发展的每个环节、细节,突出每代人的角色分量。

二是特色。不同国家、民族、城市、乡村乃至于家族,由于禀赋、渊源、经历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人的传承过程,也都是坚守特色并且不断强化特色的过程。标出文化肌理的理念,是希望通过“肌理”这个对于皮肤肌肉纹理的比喻,唤醒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知和体验。

三是有机。城市、乡村、文化,都是有机体,都有其生命基因和发展轨迹。不同的元素,依照各地的内在规律组织、排列、构造,也接受外在力量的镌刻、浸润、冲蚀、锻打,沉积成体,混成一物。这种有机性保证了城市、乡村、文化肌理的整体性、生态性,也由此带来审美创造与体验的立体式、沉浸式。

四是繁盛。历史上,中国社会的基础是血缘宗法制,人丁兴旺,立国兴邦是深及国家、城乡、家庭的理想。而今天我们期待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对历史梦想的回响。

历史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它与未来形成了生活诗意的张力。人不可能生活在对历史无感的世界,生活的光亮既来自对未来的畅想,也来自对过去的发掘。我们所处的城乡,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

我们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因为熟悉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文化肌理既受“时空加持”,又穿越时空。提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是期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各地文化的演变逻辑和展开脉络,在历史中爬罗剔抉,兴象深微,并把这样的肌理融为今人的内在血肉。

(摘编自孙若风《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撼风景”,文中指从肌理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及所发现和感受到的“风景”。
B.“临摹样本”,文中指《桃花源记》中所呈现的村落布局,到如今,现代人仍学习摹仿。
C.“不知其可”,文中指在血缘宗法社会中,人若纲常失序,则无可适从,没有信誉。
D.“时空加持”,“加持”原为佛教用语,文中指文化肌理受到时空的共同影响和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肌理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
B.很多乡村虽然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但绝大多数村落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
C.中国的文化传统能使我们在回望中看清走过的每一步,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起步,如同每个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
D.历史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在对未来的畅想和对过去的发掘中,城乡是保存过去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我们回忆的“路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桃林、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桃花源记》中的乡村肌理、美丽景致千百年来依然是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B.城市肌理和乡村肌理,都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因此它们都具备了文化肌理的特征。
C.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进而推及文化肌理,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梳理细节,才能把握肌理的共同规律。
D.标出“文化肌理”这一理念,唤醒了人们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知、体验以及今天我们对文化繁荣发展的期待。
4.简述“肌理”这一概念的作用以及“肌理”一词常出现的领域。
5.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财经三人谈:羊了个羊爆火,是巧合还是必然?

编者的话:近日,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消消乐类游戏爆火朋友圈,其游戏特色是简单易上手的操作和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用户被逼看广告获得道具的盈利模式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本文旨在探讨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爆火,国外如何看待这一类型的小游戏,以及羊了个羊可能会对我国游戏产业产生哪些影响。

材料一:

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火?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羊了个羊利用反向营销。游戏玩法并不新颖,是模仿而非创新。但其并非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

第二,羊了个羊上线门槛低。大型网游需要申请版号,而小游戏不需要版号,当然小游戏也不能有充值接口,故而利用广告变现是小游戏的常规操作。羊了个羊由此把运营重点都投放在社交媒体传播上。所以,羊了个羊并非游戏内容上的创新,而是营销上的成功。

第三,羊了个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传播。当前,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小程序也的确更加容易诞生爆款。

综上所述,羊了个羊的确为小游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利用用户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传播力来吸引流量,并以广告实现流量变现。但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的火爆注定是短暂的。一方面,卡关和广告让游戏玩家体验很差;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广告,可能会让游戏面临违规风险。首先,卡关有诱导营销的嫌疑。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而是诱导用户看广告,是诱导性营销行为。

其次,广告内容的合规性问题。嵌入广告的内容本身需要严格审核。对于广告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游戏广告中的违规内容,防止违规广告、虚假广告嵌入其中;另一方面,要明确广告内容审核责任,当游戏广告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责任人。

第三,防止小游戏利用社交媒体恶意营销。社交圈传播可以很快导入用户流量,但要避免恶意营销和骚扰用户,要赋予用户选择权,广告推送要获得用户的授权。

羊了个羊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但它的确是一轮成功的营销。在国外,类似的小游戏也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次数多了,用户审美疲劳很快产生,相似做法的小游戏成一片。而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其也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故而国外很多社交平台正在不断降低这些小游戏的流量扶持权重。

笔者认为,游戏产业可以从中学到游戏营销的思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但游戏产业不能在游戏制作上走羊了个羊的老路。相信随着我国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更有新鲜感、制作更加精良的游戏正规军将重新占据用户终端。

(摘编自盘和林《营销成功难掩违规风险》)

材料二:

对游戏行业而言,这种被定义为超休闲游戏的品类,往往都会伴随着社交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无论是现在的羊了个羊,还是之前的合成大西瓜,浪潮永远翻腾不休,只是浪头大小有别。

作为一款以三消(三个相同的图案连接即可消除的游戏——编者注)为基础玩法的游戏,羊了个羊深谙超休闲游戏的底层设计逻辑。无数玩家成了羊了个羊社交裂变链条上的一环,循环往复着玩游戏——遇到困难——分享广告——继续玩游戏的动作,让其在短短数天的时间内,覆盖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与个人朋友圈。

当然,这不是羊了个羊的问题,而是超休闲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天然存在的问题: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让你点开广告或分享链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于社交网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愤怒的小鸟作为此类游戏的鼻祖,证实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出现也愈发频繁。

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而无论是传统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游戏行业才能拥有如今的盛况。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早已对这些夹杂在信息流与视频广告中的超休闲游戏习以为常。和国外成熟产业链下制作的游戏相比,国内游戏产业生产能力与经验相对羸弱,类似羊了个羊这样低成本、以营销见长、以圈钱为目的的游戏依然大行其道。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

(摘编自王瞾《超休闲游戏长盛不衰是怎么回事?》)

材料三:

一款大概率无法通关的游戏,居然能够引发巨大的话题度,这背后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从羊了个羊游戏本身的游戏规则来看,其吸引人的一点是低门槛,只需要玩家点点屏幕,没有复杂规则,一眼就能看懂的游戏设置,是让游戏具备全社会广泛传播的基础。同时,游戏出现的无规律性也是激发玩家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可以看到,游戏第二关出现了大量无规律的元素排布,一方面骤然提升了难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游戏就如同刮彩票一般,全凭运气,这满足了玩家猎奇和撞大运的心理,能让他们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开始下一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随机也满足了当下社会公众期待的公平需求。不少游戏大作,充值付费玩家或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的玩家的实力肯定要远远强于新手,但是羊了个羊这类以随机性为爆点的游戏则不然,没有充值渠道也没有太多技巧,所有人在一局游戏开始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一视同仁,因此也正是这样的设计,具备了让人们乐于分享的基础。

类似于这样的爆款小游戏,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例,其满足了上述的需求之外,或许也因为满足了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即指先入为主印象带来的效果。游戏内容简单的三消和色彩搭配起到了对人们第一印象的美化作用,进而强化了其传播效果。

当然,随着游戏的广泛传播,自然也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不少媒体报道有人利用玩家迫切想过关的心理设置了一些诈骗手段,这些行为应当被及时制止和处罚。但需要指出的是,因游戏而产生的违法犯罪并不一定是游戏创作者主观设置的结果,舆论切不可将罪责完全归咎于游戏创作者,对于负面的情况,如何正向引导才是关键。

(摘编自施钢《小游戏火了当心有人动歪脑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羊了个羊”的反向营销手段,是指用逼迫的方式让玩家去关注广告和进行社交圈传播,而不是用激励的方式去引导玩家做同样的事情。
B.“羊了个羊”有一个“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所以,看广告就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在游戏中诱导用户看广告,就是诱导性营销行为。
C.“羊了个羊”游戏虽然爆火朋友圈,但它实质上只是一轮成功的营销,低成本的游戏制作以及较差的玩家体验使得它并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
D.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的做法,是因为像休闲游戏这样的小程序更加容易诞生爆款,从而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
2.下列关于“超休闲游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给“超休闲游戏”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才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
B.“超休闲游戏”一般都具有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其开山之作“愤怒的小鸟”的成功,证实了这是一种极具可行性的商业模式。
C.“超休闲游戏”的营销思路,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以用户流量的巨大规模,通过植入广告等手段来实现盈利,并不直接充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D.“超休闲游戏”的游戏设置一般都没有复杂的规则,操作简单,易于上手。但这类游戏往往都善于暗中利用玩家的游戏心理,使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项是(     
A.为了强化人们的第一印象,而加强游戏的美化。
B.故意设置的难题更能激发游戏玩家的胜负欲。
C.利用玩家心理设置诈骗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
D.完全随机的“无规律性”契合社会公众的“公平需求”。
4.三则材料都对“羊了个羊”爆火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5.针对当前网络游戏的现状,请对玩家和用户、开发和运营商以及舆论和监管方面说说你的建议和思考。
2023-09-20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创作水平和制作能力不断提升,电视剧的影像品质、服化道细节迭代升级,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类作品:它们甫一登场就自带爆款热度,电影质感的画面,精致唯美的服化道,乍一看亮眼吸睛,集齐了所有能打动观众的看点。但仔细观察,却乏善可陈、经不起推敲。精致的表层之下是剧情的拉垮,金玉其外的“画皮”之相难掩套路化的内容硬伤。这种伪精致创作风潮应该引起业界关注。

伪精致,顾名思义,是用外在包装刻意营造出精致的假象。伪精致剧集一般呈现下面几种问题。一是虚,这种作品要么故事推进靠激烈冲突和戏剧性反转,制造与现实逻辑不符的各种巧合;要么创作视野停留在生活表层的鸡毛蒜皮,看不到思想深度和精神烛照,导致内容虚乏无力。二是假,这种作品剧情设置往往背离常人的生活体验,充溢着锦衣玉食、豪宅豪车等消费符号。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精致华美的高级公寓里吃泡面,感受生活艰辛;工资微薄的职场新人穿戴着名牌服饰,感慨命运的困苦。三是疏离,刻意远离生活的粗糙与磨砺,缺乏对普罗大众生活的关注与深描。在表现某种职业、某个领域的故事时,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其深层特性。

国产剧出现伪精致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视觉文化盛行,部分受众追求外在形态精致的影像观感,一些创作者误将这一诉求放大成社会大众普遍的审美需要。其次,市场化发展使电视剧的创作及营销方式日趋商业化,当影像质感、服化道细节成为品控指标,这些最易快速感知的视觉要素就会成为制造爆款的营销话术与话题引擎,博取收视与流量。再次,部分制作团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干快上、缩短创作周期,希望快速赢得关注,获得回报。

媒介在传递时尚观念的同时,也在形塑着观众的审美理念。充斥于伪精致剧集中的滤镜美颜风消弭了美的多样性,统一的高颜值、浓妆艳抹的打扮、完美的身材、高品质生活营造出虚幻意象,造成了审美标准的单一,引发个体焦虑。在伪精致的镜像世界中,视觉修辞完成了消费语境对时尚与成功、时尚与价值认同的等价赋值,对物质欲望的有意渲染,灌输和引导着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浅薄化的内容填平了作品深度,消解了理性思考和价值意义,造成反智、反理性的价值倾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破坏了市场环境和创作生态。

精致不是原罪,它反映的是人们对品质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那些堪称精品的剧作都是精致的,可这种精致并不是表面的光鲜靓丽。《觉醒年代》极度考究的细节下是百年前青年人用生命捍卫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腔热血。《山海情》中的人物常常灰头土脸,戈壁荒漠沙尘飞杨,但在这份“土”气之下却是朴实动人的情感。这才是真精致,让英雄可亲,让凡人闪光。细腻的生活肌理、可触摸的情感质地和动人的精神力量才是让作品直击人心、回味悠远的关键。

要想破除伪精致的皮相诱惑、去伪存真,创作者首先要遵从艺术规律,让形式服务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思想价值的传递,去痕留味,与内容和谐圆融。其次,剧集作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必须传达精神力量和生命价值,这需要创作者沉潜于生活,走入大众的现实境遇中去体察世事人情,去展现人格力量,去传递人文精神。文艺创作追求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震颤,是让人体味的余思,这恰恰与工业化的机械复制、商业化的速成趋利背道而驰。因此,电视剧创作者持有虔诚之心,坚守文化精神,不逢迎不媚俗,勇于承担历史与文化使命,才能创作出具有历史高度和现实深度,能够震撼人心的精品。

(摘编自朱怡璇《好作品养眼更要养心》)

材料二:

新中国电影史上,已经有了《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而这一次,《长津湖》以史诗巨制的规模对准了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总监制黄建新说:“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也是一场意志之战,战士发挥了生命的最大能量。这样一部电影,不仅要对得起观众,更要对得起那些献出生命的人。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我们在创作中达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部现代电影,我们不是复述战争,而是通过人物去讲战争、讲历史、讲精神,电影要跟着人物走,这是现代电影的创作方法。”黄建新表示,"每个人物在电影中都是有作用的,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影片播出后,观众普遍反映《长津湖》的特效技术好,做到了比较真实地再现战争现场。黄建新介绍,片中一些镜头,特技做了11个月才完成。“一个CG动画的成型需要17层才能达到要求,这还是当年胶片电影的要求,现在的8K数字电影对清晰度要求更高,要求的涂层也就更多。电影里的很多单个镜头都是100多人工作了11个月的成绩,聚合了来自国内外的80多家特技公司。”

(摘编自刘阳《<长津湖>是这样炼成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电视剧在开始时亮眼吸睛,能打动观众,但终因剧情拖沓、故事套路化等,未得到观众认可。
B.导致伪精致的国产剧出现的原因较多,创作团队急功近利、缩短创作周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C.影视剧中充溢的锦衣玉食、豪宅豪车等消费符号,渲染着物质欲望,是在灌输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D.为区别于《英雄儿女》《上甘岭》等著名影片,《长津湖》以长津湖战役为题材,把规模定为史诗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伪精致剧集中的滤镜美颜风造成了审美标准的单一、理性思考的消解与反智、反理性的价值倾向。
B.材料一举《觉醒年代》《山海情》的例子,论证了堪称精品的剧作是真精致,而非表面的光鲜靓丽。
C.如果要使形式与内容和谐圆融,创作者必须进入大众的现实境遇中去体察世事人情,传递人文精神。
D.80多家特技公司100多人工作了11个多月,才共同完成了电影《长津湖》所有镜头的涂层工作。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是作者所批评的现象的一项是(     
A.电视剧《锦绣南歌》开篇就有“寿宴刺杀”“错成将军嫡女”等脱离现实的剧情。
B.无论电影的场景有多么脏乱,女主人公的头发总是整齐漂亮,牙齿总是洁白美丽。
C.院长打电话问主治医生什么时候到达,脖子上挂着口罩,打完电话后口罩不见了。
D.电视剧《外科风云》热播时,被观众发现剧情中存在层出不穷的常识性医疗错误。
4.如果说《长津湖》是一部真精致的影片,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最大的论证特点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请对此加以分析。
2022-02-09更新 | 2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月1日,“文明、和平、友谊——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精神对话”学术会议在京举行。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提到,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多元融合的文明。奥林匹克精神反映了人类对团结、友谊、和平的向往,中国传统体育中“贵和尚中”思想与奥林匹克格言“更团结”的精神相通。

重庆行政学院教授方旭认为,奥林匹克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价值观多有相通之处,体现了两个伟大文明的价值共契。

希腊驻华大使馆参赞海恩福通过视频致辞,中国和希腊的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再次提醒我们奥林匹克精神亘古不变的意义。”“没有团结,一切将失去意义。”

(摘编自新华社《中希文明精神对话诠释奥运价值》)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春节相遇,这是东西方文明两千多年交流互鉴的文明缘分和相向而行的重大标志。奥林匹克文化起源,正值古希腊城邦文明发达、中国春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期,它们共同创造了至今仍在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价值,即和平交往、公平正义、追求卓越、共享美好。

今天,人类社会面临新冠疫情与百年变局等严峻挑战,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纵向的文化传承与横向的文明交流双维交织,支撑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播的经纬体系,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承的历史内涵,扩充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播的文化内容,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成为让全球更加包容和团结的文化纽带。

(摘编自北京冬奥组委网《共同构建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体系》)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表达,立足于从全世界的角度展望美好未来,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努力向世界奉献浪漫、唯美、温暖的盛会。

由于主导创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17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的表演,向世界展现了不一样的中国,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张艺谋再次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摘编自新华社《张艺谋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材料四: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设计,“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韩子荣说,希望通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向世界传达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和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北京冬奥吉祥物“冰墩墩”来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体育大学曹卫东认为,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多元融合的文明,奥林匹克文化体现了两个伟大文明的价值共契。
B.2022年北京冬奥会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这是东西方文明两千多年交流互鉴的文明缘分和相向而行的重大标志。
C.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文明与中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二者共同创造了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奥运精神。
D.由于成功导演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7年平昌冬奥会的开闭幕式,张艺谋再次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交流互鉴、精神相通,反映了人类对团结、友谊、和平的共同向往。
B.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传承和文明交流相互交织,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成为让全球更加包容和团结的文化纽带。
C.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表达,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价值观是完全相通的。
D.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分别以熊猫和灯笼为原型设计,向世界传达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和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3.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体现了哪些理念?请概括说明。
2022-04-09更新 | 1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