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20918478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日前,《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引发众人关注。可想而知,“清华附小”“小学生”“大数据”等要素的组合,足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艳羡,获得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师生家长的全情投入,十分令人感佩,毕竟,认认真真地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已很不容易。然而,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第二,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一教育行为是否合适?换言之,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

②先看第一个问题,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③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生命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果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个生命体——这不啻为对诗词与苏轼的解构。这就正如,一个美女唯有从整体来看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④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其要义在于“选”。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选”的功夫需要在浸润式地细读品味中获得。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却可能因此错过全篇没有“归”字诸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更为深刻的“无归”感;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⑤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小学生使用大数据会不会为时尚早?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延绵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诗可以兴”,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将诗教作为成人教育的开端。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非但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⑥传统诗教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得到提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对知识理性和思想品德的强调相当充分,而在感性启发方面则似有不足。就笔者在高校开展诗词教育的经验来看,不少大一新生在古典诗词面前或多或少地丧失了“感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急于展开的研究若非难以令人信服,便是冷冰冰地欠缺生命的厚度。语言文字的隔阂固然是导致“感动”能力衰退的一个因素,情感上的疏离却更为关键。伟大的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诗词又是对人类个体感思与共通情怀的高度凝练。想要获得对诗词的深层理解,首先应该让自己能够“被感动”,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切体会诗词的精妙所在与诗人的魅力所在。从古典诗词中获得对人类自身的感性认识,与诗词内外岁岁枯荣的自然生命发生共鸣,当从娃娃抓起。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解构”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教”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我国一直有延绵不绝的“诗教”传统,它是儒家成人教育的开端。
B.为了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能力而使用大数据,却与“诗教”旨趣相异。
C.“诗教”既培养学生“感动”的能力,又助其对诗词深层地理解。
D.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种“诗教”为时尚早。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大数据来检索研究诗词,有一味寻章摘句之嫌。
B.用大数据检索、定位诗词,陷入了搜罗求全的误区。
C.第④段引用、举例等手法强调体察涵泳诗词的必要。
D.相关媒体的报道值得我们深思,没必要好奇和艳羡。
4.概括作者质疑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的理由。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民通过微博、跟帖等介入公共事务、关注政府决策、跟踪名人举动,显示了网络舆论的力量,也使公权部门和名人感到无处不在的约束和监督。但是也要看到,网络也是谣言、谎言、辱骂等不良话语和负面情绪蔓延的地方。

网民在讨论社会热点时,往往会过度解释、宣泄情绪,这无益于自由讨论的氛围和理性平和心境的构建。网络传播者动辄刻意追求集中火力的哄骂效应。一些社会现象在获得真相之前便迅即在网络上引起一片讨伐之声,落井之石铺天盖地。在炮轰与起哄之后,还原话语真相和语境真实的努力已经变得脆弱无力。事情缘何发生,在怎样的条件下进展的,矛盾是如何升级的;这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是怎么说的,是怎样传播和扭曲的,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实质上关系到批判的意义和价值。媒体和网络的兴师问罪,放大了负面效应,激化了矛盾冲突。

网络媒体对各种怪现象、各种雷人事件有一种潜在的需求。苍蝇总是要叮有缝的蛋。即使稀松平常的事件,媒体也会想办法用哗众取宠的雷人标题吸引眼球。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些急于出名(包括出恶名)的人瞅准了这一点,故意制造雷人话语,以此来吸引公众注意力。对惊人之语的过度消费是当下媒体和网络之病,也是舆论让乌合之众为之疯狂的圈套和陷阱。事实上,一些雷人话语确实出自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之口,但也确实有一些雷人话语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情绪背景,也有一些雷人话语则是网络推手空穴来风凭空炮制的。我们如果整日周旋在这些雷人话语之中,势必会影响思想的深刻和社会的宽容,也会白白消耗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资源和情感资源。

有人认为,虽然一些网络事件是人为推动的,但所体现的社会心理却是真实的,譬如对腐败愤怒、对教育现状不满、对贫富差距拉大担忧等等。问题是,真实的社会问题要想得到真正解决,必须建立在全面的调查、确凿的数字、具体的解决方案之中,决不会在商业目的的掺杂下亦真亦假的话语事件中得到解决。由若干无名的网民所表达的“民愤”,其建设性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要求跟贴者也像鲁迅先生那样有戳破“瞒和骗”的勇气和担当,但是,我们有必要从趋之若鹜的话语游戏中脱身。

网络上的围观与起哄,并不必然代表社会正义。网络占领了当下的生活,也解放了人们的欲望和才华,使各种怀才不遇的人们都有了发泄排遣的渠道。但是,网络有时也淹没了经典、稀释了真诚、放大了谣言、降低了智力、瓦解了记忆、消解了原创。网络不仅令人在阅读上浅尝辄止,而且也使得思考和表达变得飘忽不定。互联网不仅有黑客病毒侵袭的危险,而且也有遭受心灵病毒侵袭的危险。人们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互联网上,叫骂、调情、偷窥、起哄……

互联网时代的人心和风气不仅仅是虚拟空间的事情,也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秩序与道德文化健康。无论是政治与法治进步,还是教育与文化的发展都是靠一点点努力实现的。因此,对于每一点点改变和进步,都要抱着“同情之理解”的态度,正确看待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其不断发展完善的空间。一些网络发言者拒绝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更不愿意耐心考察客观条件和语境。他们悬置了一个翘起脚也够不着的价值标准,以此来衍生出一系列的时评和议论。他们的话语姿态是高高在上的,不合现实,也不接地气。

(节选自丁国强《网络时代的理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常常淹没了经典,消解了原创,而导致人们在阅读上浅尝辄止。
B.网民未必能戳破网络媒体的“瞒与骗”,但都必须有冲破谎言的勇气和担当。
C.真实的问题解决必须依靠正当的解决途径,而不能依靠网络舆论的监督。
D.跟帖者应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不要以先见的弊端判断来扭曲现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充满理性,注重辩证说理,既肯定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又指出网络舆论非理性的一面。
B.文章第二、三段论述了形成网络围观与起哄的两大因素:网民情绪宣泄需求和网络媒体潜在需求。
C.文章指出网络事件所体现的社会心理是真实的,目的在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网络事件,使论证更全面。
D.文章论述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倡导深入分析现实问题,考察客观条件和语境,理解每一点进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的炮轰与起哄使一些关系到批判的意义和价值的细枝末节的问题被人忽视,从而激化了矛盾冲突。
B.面对雷人话语,需要区分不同目的、不同语境来看待,以免被误导,以致影响思想的深刻和社会的宽容。
C.网络的负面效应需引起警惕,不仅要关注网络带来的浅阅读、黑客袭击,也要关注遭受心灵病毒侵袭。
D.网络围观与起哄影响到了虚拟空间人心和风气,而这人心和风气也将影响到社会秩序与道德文化健康。
2020-04-15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方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新时代召唤作家聚焦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一系列反映精准扶贫的作品脱颖而出,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内涵和表达。

书写大时代,需要具备足够的思想穿透力,如何穿透繁杂的现实,在零碎的细节中把握时代的总体性特征、理解时代的精神内涵,对作家而言有相当的难度。善于将精准扶贫给当下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置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进行表达,是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贺享雍的十卷本《乡村志》本着“为时代立传,为乡村写志,替农民发言”的宗旨,以贺家湾为中心,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最后一卷《天大地大》尤其将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当精准扶贫被置于阔大的历史背景下,贺家湾也成为当代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赵德发的《经山海》每一章开头都有一个小引“历史上的今天”,将当下置于更加悠远的历史时空,把乡村扶贫工作中的每一点变化都纳入正在进行的历史进程,在宽阔的历史视野中映照出新时代的生机与力量。这些创作将精准扶贫工作置于较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有利于在更深广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乡村的特征,建构乡村审美经验。

驻村干部大都是从城市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外来者”视角就成为当下扶贫文学的主导性叙事模式。但是,外来者如何才能真正进入乡村内部,关涉到文学呈现出怎样的乡村经验,如果仅仅停留在无关痛痒的外来者视角或者机械的政策解读层面,就会影响写作的有效性。不少扶贫文学坚定人民性立场,采取平视视角,致力于表现扶贫干部的成长、帮扶对象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改善,成为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譬如《经山海》《天大地大》《酒是个鬼》等小说在外来者视角中加入成长小说的元素,将基层驻村干部的成长与乡村面貌和村民命运的改变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扶贫工作既是帮扶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机遇,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同时,扶贫文学并未停留在对国家帮扶政策的解读上,而是试图表明,政策的外在力量与农民内生力量的结合才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

火热的现实和身临其境的生活体验提供了大量崭新的文学素材,扶贫文学中不少故事都直接源于作者的扶贫日记或访谈等第一手资料,这是时代与生活的馈赠。在充分把握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坚持个性化表达是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韩永明的《酒是个鬼》延续了他一向关注转型期普通人精神状况的写作特点。晓苏在《撒谎记》中以不无反讽的笔法续写他的油菜坡故事,陈应松在《火烧云》不无残酷但也不乏温情的故事中丰富着他的神农架系列。这些作品既具强烈的时代特征,又有作家鲜明的个人烙印。

扶贫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探索也丰富了乡土文学的美学特质。扶贫工作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和工作流程,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如果没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感悟力,很难讲出好故事。同时,减贫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应当注意的是,简单化的乐观想象也会远离乡村现实。当作家以在场的姿态进入乡村的精准扶贫现场时,如何跳出繁复庞杂的表象,冲破僵化的思维定势,在更阔大的时空里建构新时代乡村叙事的坐标,是每一个写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摘编自李雪梅《扶贫文学:叙写新时代乡村传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将精准扶贫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之中,以此来反映新时代乡村的变化。
B.外来者视角和机械的政策解读都是影响扶贫文学写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C.新时代扶贫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创作者对自身乡村生活经验的个性化表达。
D.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最终的全面胜利,扶贫文学创作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合精准扶贫方略推行这一时代背景,揭示了当下扶贫文学产生的原因。
B.文章分析了扶贫文学的内容特征,也涉及了其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创新与探索。
C.文章分别论述扶贫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创作上的不足,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维。
D.文章举了大量扶贫文学作品实例,在对其评价中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审美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贫文学产生于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背景下,对乡村新变化的书写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内涵。
B.扶贫文学的不少作者本身就置身于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成为优秀的纪实文学。
C.作家需在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与对个性化的追求中达成某种平衡,否则很难创作出好的扶贫文学作品。
D.如果扶贫文学作品过于理想化,忽略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则会影响其艺术成就。
2020-05-03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主流电视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争取国际话语权,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对诸多文化审美困境。首先,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意味着强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以超越时空,被其他群体认知甚至认同,极端者甚至会导致文化霸权;弱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向强势文化迁移,成为强势文化的追随者,由此也会催生文化焦虑。其次,经济的全球化也可能引发人类社会审美情感的普遍钝化。在消费社会,人的官能被持续刺激,感情被交换,情感生态出现失衡。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时间越发碎片化,心态浮躁不安,灵魂无处安放,急需审美救赎。

从审美经验来看,文化艺术只有表达本土审美观念,才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唤起民族文化记忆,强化群体文化认同。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故事。基于此,广播电视机构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创新,抒写国人情感,构建集体认同。

在此,《中国诗词大会》用绚丽的视听手段、精彩的环节设计让观众回味唐诗宋词的豪放与婉约,感受东方诗意人生,重塑中华审美情趣;《经典咏流传》用现代音乐形式对古典诗词进行重新演绎,捕捉细腻的人情人性,使观众在曼妙的国风旋律中找到情感皈依;《朗读者》用温暖的古音传递文学与情感之美,浸润观众的心灵,唤起全民朗读的热情:《国家宝藏》以“馆藏国宝文物为立足点,利用情景再现方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赋予文物鲜活的生命力;《衣尚中国》则聚焦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通过“历史空间”“匠心空间”创演空间”多重演绎,唤醒观者的文化记忆、激活受众的情感认同,让美融入生活。

这些电视文化类节目借助民族文化符号,综合运用舞台艺术的多重手段,调动了戏剧、绘画、舞蹁、书法、武术等艺术元素,塑造了符合当代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审美意象。在这些具有“中国意象”的符号背后是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节目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整体观照,既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同时也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中国电视文化节目应该担负起文化自觉的责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重塑中国本土美学的审美自信,加快实现文化审美自主转型能力,为构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语言体系起到重要作用,使中国传统东方美学走向世界,进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主流电视媒体要坚守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B.经济全球化引发了人类社会审美情感的普遍钝化,这给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带来困难。
C.文化艺术表达了本土审美观念,就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强化群体文化认同。
D.一些节目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因而能整体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例子来充分论证观点。
B.文章在全球化浪潮冲击和文化传播面对诸多文化审美困境的背景下展开论证。
C.文章先总述,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并提出希望,思想清晰。
D.文章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点明论点,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增添了文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无论对强势国家或民族还是弱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定影响。
B.人们情感生态出现失衡,急需审美救赎,这是影响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主要因素。
C.《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D.历史人物、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是某些具有“中国意象”符号的节目的重要创作源泉。
2021-05-11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