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5 题号:209415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现在想讲的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怎样拿党八股做它们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党八股在我们党内已经有了一个长久的历史,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求得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

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这种文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藏身之所,打倒党八股,就消灭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
B.有些同志欢喜写长而空的文章,其坏处是不能有效地宣传,还让幼稚的人受到“坏影响”。
C.党八股往往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所以他们非常胆怯,害怕被人反驳,这其实是自欺欺人。
D.洋八股和党八股的存在,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无法存在,无法获得充实和普遍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来比喻党八股的冗长空洞,鲜明表达了对党八股的憎恶。
B.第三段以《资本论》为例,旨在阐明长而空和短而空都不好,应禁绝一切空话的基本观点。
C.相比“言之无物”,“装腔作势”的党八股危害更大,文章用“无赖”揭示出“装腔作势”的实质。
D.结尾强调党八股对革命的危害,指出抛弃党八股,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在党内已存在很长时间,要肃清其流毒,需要与其作长期坚决的斗争。
B.文章和演说是长是短要看情形办理,关键是要有内容,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和演说。
C.那些装腔作势的党八股不能反映真理,还妨害真理,对敌毫无用处,对己只有损害,是以无赖的手段妄求实现卑劣目的的念头。
D.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和科学为武器,才能争取革命胜利;革命者写文章做演讲也应靠这些,才能做好。
【知识点】 政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地位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他是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做。(《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其实,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运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节选自《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使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新的地主阶级兴起的社会大变。
B.“士”出身地位较低,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皆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
C.百家争鸣的局面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孟子的学术思想中有自己的创造,这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而从皇帝到百姓及孔子、孟子后裔,相信或认为孔孟一家或许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春秋战国之交,“士”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列举了涌现出的众多代表人物。
B.在中国的历史中,孟子是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个主张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是孟子超越孔子的根本原因。
C.本文作者认为严格说来孔孟并不是一个学派,并非一家。虽然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但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
D.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但也知道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大变革中,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
B.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认识到孔子和孟子的学说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
C.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士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不同,是因为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或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其目的是约束君王,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
2021-01-17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新中国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和新时代十多年为历史线索,展示了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轨迹。

中国式现代化定位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齐卫平《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举》)

材料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促成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社会制度,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制度,其所走的具体道路、所采取的实现形式,也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实现现代化所走的具体道路和实现形式。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既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又吸取了它的教训,针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形式。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向世界人民提供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选择、中国方案。

(摘编自王伟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自身国情的创造性发展,没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B.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国虽人口众多,仍坚持实现共同富裕。
C.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D.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可以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成功的捷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和实践,走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B.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C.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D.中国式现代化所依靠的社会制度、所走的具体道路、所采取的实现形式,与西方和苏联是完全不同的。
3.请简要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之间的关系。
2023-05-21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复兴是一种文化自信,它意味着文化的绵延不断。何为文化?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工具;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伦理、价值取向。五千年来,器物层次和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断。从孔子的仁者爱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延续的体现。

②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化,能否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精神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答案是肯定的。

③当西方还是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在欧洲中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也颇为活跃。可以说,中华文化以及以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④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应。以儒家为例,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之时者,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他把过去的经典按照时代需要给予了创新性整理和诠释,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有能力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⑤当一个文化体跟另外一个文化体碰撞时,就会有强势弱势的差别,其决定因素在于经济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完全有可能不断提高。而且,只要有意识地实践、倡导,中国文化也有能力保持其核心伦理价值取向,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上层建筑的创新。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会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且会将中华文化发展为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之一。除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6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梦想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梦的实现,还因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条件相似,由中国复兴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很有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不断贡献其理论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摘编自林毅夫《从经济学视角看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器物、组织层次不断变化,但核心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断。
B.中华文化伴随经济发展会形成完整的自洽体系,从而适应并不断演进经济基础。
C.以儒家文化的“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D.为了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华文化要不断随时代变化进行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经济学视角审视文化自信,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B.第③段在中西对比中论证了中华文化及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与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C.第④段中,作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可以随时自我更新。
D.文章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化更新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论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演化要适应经济发展,可见,孔子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
B.只要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中国文化就会在与其他文化体的碰撞中占据主动地位。
C.“亚洲四小龙”的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以中国复兴理论为指导。
D.对中华文化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认识,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复兴充满自信。
2021-03-15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