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2101984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困于陈,不得行,绝粮。孔子知弟子有心,乃召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徘徊在旷野上。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材料二: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 古之人’。夷考其行, 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谓之乡原矣?”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符合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有删改)

【注释】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洁身自好。③嘐嘐:志大言夸的样子。④夷:句首助词,无义。⑤原:同“愿”,忠厚拘谨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愠,含怒,生气的意思。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愠”意思相同。
B.君子,在古代有两种用法,一指君王,一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此处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C.中道,此处指中庸之道。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指“半途”,两者意思不同。
D.其,表揣测语气,此处可译为“大概、或许”。和“吾其还也” 中的“其”意义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困境子贡主张妥协让步。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点要求。
B.子路、子贡和颜回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达了质疑,表现了三人“穷”境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孟子认为孔子寻求志向远大而言行不一的狂士,甚至和不屑于做坏事的自命清高孤傲的狷者交往,是找不到持中道之人时的无奈之举。
D.两段选文都涉及了孔子困陈的内容,材料一侧重讨论道不行的原因,材料二是从孔子困陈思鲁狂士引发的关于狂狷和乡原的讨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5.请概括“乡原”被称为“德之贼” 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也。匠人斲而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5.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9-14更新 | 2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而已矣。成覵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今滕,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餌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B.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C.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D.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道一而已矣”与“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一”含义不同。
B.“绝长补短”与“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C.“固所自尽也”与“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尽”含义相同。
D.“然友反命”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性善,开口不离尧舜,他赞同颜渊的观点,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都像那样。
B.对滕文公想办好父亲的丧事,孟子很是肯定,他主张守礼尽孝,实行三年的丧礼,并说从天子到庶民,夏商周三代都如此。
C.面对朝臣百官反对行三年之丧,担忧百官不能尽心竭力辅佐自己,滕文公善于寻求外援,再次派然友登门向孟子求教。
D.滕文公听从了孟子的建议,行不他求,亲身示范,居丧庐五个月,不曾颁布任何命令和禁令,最终赢得了百官和族人认可。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023-06-12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23-03-23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