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46 题号:2102518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先主亦依托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论。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七年卒,)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谥云曰顺平侯。

(选自《云别传》,有减)

注:①围:防守之地,这里指赵云部队的营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主与云A同床B眠卧C密遣云D合募E得数百人F皆称刘左将军部G曲H绍不能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代理、兼任官职,三国时期,割据势力通过任命领官,增强对地方的控制。
B.偃旗息鼓中的“鼓”,在古代战斗中,起到激励士气、调配秩序、提醒撤军等作用。
C.引,在文中是“退却”的意思,这与成语“引而不发”中的“引”字的意思不同。
D.所以,意为“用来……的”,与《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云和刘备在同附公孙瓒时相识相知,结下深厚情谊,之后赵云以为兄长奔丧为由,主动离开公孙瓒,并与刘备定下未来之约。
B.在赵范想要将寡嫂嫁给赵云,从而与之结交时,赵云因自己与赵范同姓,娶其寡嫂,不合礼法,虽有旁人相劝,也坚决拒绝。
C.赵云与曹操军队偶遇,不敌还营,故意大开营门,反而让敌军因怕中埋伏而不敢进攻,这与诸葛亮的“空城计”如出一辙。
D.赵云去世后,后主刘禅极力主张给赵云加谥,是因为赵云跟随先主功勋卓著,同时又护卫幼主,在危难中展现出了他的忠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
(2)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
5.根据材料,谈谈赵云的谥号为什么被定为“顺平”?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受而之 舍:舍弃。
B.太子愿国事于先生也 图:谋划。
C.行怨暴之怒,岂足哉 道:谈论。
D.不知吾形已不也 逮:到,及。
2.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田光“智深而勇沉”和太子“重视人才”的一组是(   
A.①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②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B.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②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C.①欲自杀以激荆卿                    ②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
D.①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②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光是燕国的隐士,太子丹收留了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国,因此决定请田光出来商议抵抗秦国。
B.太傅鞠武请来了田光,太子丹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座。
C.其时田光早已身染重症,知道自己在世上活不长了,于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卿,最后自刎身亡。
D.太子丹说国家大事,希望田光不要泄露出去,其本意本不是怀疑田光,而是想保守秘密成就大事。
4.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2016-11-18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士祯,字贻上,山东新城人。幼慧,即能诗。顺治十五年进士。明年授江南扬州推官。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扬州鹾贾逋课数万,逮系久不能偿,士募款代输之,事乃解。康熙三年,总督郎廷佐、巡抚张尚贤交章论荐,内擢礼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十一年,典四川试,母忧归,服阕,起故官。

上留意文学,尝从容问大学士李霨 :“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 霨以士祯对。复问冯溥、陈廷敬等皆如霨言。召士祯入对懋勤殿,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直南书房。上征其诗,录上三百篇,日御览集。

迁刑部尚书。故事,断狱下九卿平议。士祯官副都御史,争杨成狱得减等。官户部侍郎,争太平王训、聊城于相元狱皆得减等,而衡阳左道萧儒英,则又争而置之法。徐起龙为曹氏所诬,则释起龙而罪曹,案其所与私者,皆服罪。及长刑部,河南阎焕山、山西郭振羽皆以救父杀人论重辟,士祯曰:“此当论其救父与否,不当以梃刃定轻重。”改缓决,入奏,报可。

四十三年,坐王五、吴谦狱罢。王五故工部匠役,捐纳通判;谦太医院官,坐索债殴毙负债者。下刑部,拟王五流徙,谦免议,士祯谓轻重悬殊,改王五但夺官。复下三法司严鞫,王五及谦并论死,又发谦托刑部主事马世奉泰状,士祯以瞻徇夺官。四十九年,上眷念诸旧臣,诏复职。五十年,卒。

明季文敝,诗者习袁宗道兄弟,则失之俚俗;宗钟惺,则失之纤仄。士祯姿禀既高,学问极博,独以神韵为宗。取司空图“味在酸咸外”、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示指趣,自号渔洋山人。主持风雅数十年。

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三》,略有删改。)

【注】鹾(cuó)贾:盐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
B.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
C.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
D.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进士科一甲三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母忧,意思是母亲的丧事。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也称“丁艰”。
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D.故事,有很多种含义,可指旧事、旧业,也可指一种文学体裁,还可指典故等,文中是指先例,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士祯机敏博学,擅长诗文。康熙曾询问谁最博学善诗文,李等人向皇帝推荐了王土祯。康熙召见了他,也很赏识他,于是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
B.王士祯刚正不阿,宽政爱民。他在任职时曾力争为杨成、王训、于相元等人减刑,并为因救父而杀人的阎焕山和郭振羽争取到改判缓决。
C.王士祯文坛领袖,独创风格。明末时期文学衰微,王士祯首倡诗学“神韵说”,而且一直倡导为文要讲究风度与文雅。
D.王士祯失察被累,革职还乡。因受王五案牵连,以屈从私情的罪名革职。但不久,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扬州鹾贾逋课数万,逮系久不能偿,士祯募款代输之,事乃解。
(2) 徐起龙为曹氏所诬,则释起龙而罪曹,案其所与私者,皆服罪。
2019-03-13更新 | 6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愿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开宝二年冬,普尝病,车驾幸中书。三年春,又幸其第抚问之。赐赉加等。六年,帝又幸其第。时钱王俶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旧制,宰相以未时归第,是岁大热,特许普夏中至午时归私第。明年,免朝谒,止日赴中书视事,有大政则召对。冬,被疾请告,车驾屡幸其第省之,赐予加等。普遂称疾笃,三上表求致仕,上勉从之,以普为西京留守,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普三表恳让。淳化三年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废朝五日,为出次发哀。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上撰神道碑铭,亲八分书以赐之。遣右谏议大夫范杲摄鸿胪卿,护丧事。缚绡布各五百匹,米面各五百石。葬日,有司设卤簿鼓吹如式。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B.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C.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D.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三国时吴孙权始置,掌管军粮。至唐以后则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
B.顿首,因行礼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而得名。常用于下对上及晚辈间的敬礼。
C.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未时,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称日侧、日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人淳厚,沉默寡言。镇阳的豪门大户魏员外因欣赏他的为人而将女儿许配给他,刘词也在遗言中向朝廷推荐他。
B.赵普知礼慎行,敢陈己见。他因太祖经常便装出行访问功臣之家而每次退朝不敢随便穿戴,并就攻打太原之事详陈己见。
C.赵普以权谋私,触怒皇上。他亲近的小吏盗卖木材的事情暴露后,太祖很是生气,促使百官谒见,并准备下诏驱逐赵普。
D.赵普侍宋多年,很受恩宠。他生病时太祖亲自到中书省看望,又到他家里慰问;太宗因他去世罢朝五天,派专人协理丧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
(2)普遂称疾笃,三上表求致仕,上勉从之,以普为西京留守,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
2021-06-18更新 | 2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