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 题号:210264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 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 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大富。 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 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 昔楚鄙三县之尹三。 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儲舟,人皆笑以为痴。 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 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仕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 不亦怪哉!”

注:①限:门槛   ②儲:租赁   ③纲纪之司:掌管法制的官署

1.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B.举而仕诸纲纪之司
C.以交于上官D.戍卒叫,函谷举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卖则其价B.吏卒而宾富民
C.鱼虾而友麋鹿D.后人哀之而不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墨子·所染》)

【注】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能为A君者B伤形C费神D愁心E劳意F然国逾危G身逾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在;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韩愈)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B.绝,断绝;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中的“绝”字用法不同。
C.佚,通“逸”,安逸;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逸”含义相同。
D.矜,夸耀;与《陈情表》中的“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的“矜”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染丝不当,颜色就会出现问题。天子、诸侯、大夫、士子在选择亲信和朋友上,就像染丝一样,必须小心谨慎。
B.残暴之君国灭身死,宗宙破灭,君臣离散,最终被天下人所羞辱,是因为他们亲侫远贤,不义可耻,贪暴苛刻。
C.身为国君,要看重自己的国家,把治国重点放在评论人才上,同时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D.君主治国,士人修身,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要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个人品行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2)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2024-05-02更新 | 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己酉,太尉、玉清昭应宫使王旦卒。前数日,驾幸其第,帝手自和药并薯蓣粥赐之,复赐白金五千两。旦命家人还献,作奏毕,自四句云:“已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必息咎殃。”亟令舁至内闼。有诏不许,还至门,旦已卒。时年六十一。帝遽临哭之,废朝三日,优诏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录其子、弟、侄、外孙、门人、故吏,授官十数人。

旦性冲澹寡欲,所居甚陋,帝欲为治之,旦以先人旧庐恳辞。每有赐予,见家人列置庭下,辄叹曰:“生民膏血,安用许多!”被服质素,家人服饰稍过,即瞑目不视,有玉带者,子弟以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还见佳否?”曰:“系之,安得自见?”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亟还之。”生平不置田宅,曰:“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兄子睦,颇好学,尝献书求举进士,旦曰:“我尝以太盛为惧,岂可复与寒士争进?”至其殁也,子素犹未官。

祥符间每有大礼辄奉天书以行尝悒悒不乐。临终,语其子曰:“我别无过,惟不谏天书一节,为过莫赎。我死之后,当削发披缁以敛。”诸子欲奉遗令,杨亿以为不可,乃止。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三》)

材料二:

王旦受美珠之赐,而俯仰以从真宗之伪妄,以为荧于货而丧其守,非知旦者,不足以服旦也。人主欲有所为,而厚贿其臣以求遂,则事必无中止之势;不得,则必不能安于其位。及身之退,而小人益肆,国益危。旦居元辅之位,系国之安危,而王钦若、丁谓、陈彭年之徒,侧目其去,以执宋之魁柄。则其迟回隐忍而导谀者,固有不得已于斯者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真宗》)


【注】①天书:真宗为举行封禅大典,托言天神所赐之书。②王旦多次反对封禅,后真宗借宴饮之机,赐王旦一坛酒,实为珍珠。王旦遂不敢再持异议。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祥符A间B每有C大礼D辄奉E天书以F行G尝悒悒H不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指增加,与《谏逐客书》“损民以益仇”中的“益”词义相同。
B.废朝,指皇帝因身体不适或大臣去世等原因停止朝会,也称辍朝。
C.货,指出售,《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指登上,两者用法不相同。
D.安危,指平安与危险,与成语“安危与共”中的“安危”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旦病重时,真宗亲自到府探望,除亲手调药和赐予薯蓣粥外,还赏赐五千两白银。王旦辞而不受,命家人赶紧送回,写完奏疏不久便离世。
B.王旦生性淡泊,不喜奢华,居所简陋,平生不置办田地、房宅。真宗想要替他修治府第,他以府第是先人祖宅为由,恳切推辞。
C.王旦体恤百姓,每当家人排列庭中分领朝廷赏赐,他总是感叹嘱咐:这都是民胎民膏,不能奢侈浪费。他穿着朴素,也约束家人的用度。
D.王旦的侄子王睦很好学,也想参加科举考试,王旦不同意,认为家门鼎盛,不可与寒士争夺进身之阶。直到王旦去世,他的儿子王素也未做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
(2)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亟还之。
5.王夫之对王旦“不谏天书”一事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2024-03-05更新 | 2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堧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啧。傲、非也,瓒、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二: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选自徐干《中论·治学》,有删减)

注释:①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②真:果真,确实。③没:即“殁”,死。④中声,中和乐声,指雅正醇美的乐调。止:极。⑤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⑥螟(rú):同“蠕”,微动。⑦傲:浮躁。⑧噴(zà):形容言语繁碎。⑨向:通“响”,回音。⑩方:通“仿”,仿效。①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鄙儒之A博B学也C务D于物名E详F于器械G矜于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指片刻、短时间,与明年、旦暮、平明等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
B.诗,指《诗经》。四书五经中其余四本经书是《书》《礼》《易》《春秋》。
C.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含义相同。
D.“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学者”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荀子认为,学习从诵读《诗》等经书开始,当读完《礼》之后就可以不学习了。
B.荀子认为,学习应落实到行动中,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C.荀子将“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对比,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D.两则材料都使用了比喻论证,让说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2)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5.从上面的两则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提高学习成绩的好办法?请简要概括。
2024-03-10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