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写景抒情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2104564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征军行遇风

崔融

北风卷尘沙,左右不相识。飒飒吹万里,昏昏同一色。

马烦莫敢进,人急未遑食。草木春更悲,天景昼相匿。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览史怀浸骄,读诗叹孔棘

及兹戎旅地,忝从书记职。兵气腾北荒,军声振西极。

坐觉威灵远,行看氛祲息。愚臣何以报,倚马申微力。

【注】①孔棘:指军情很紧急。②威灵:声威,指声势强大。③氛禄:妖气,代指敌军气焰。④申:贡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气象雄浑,苍茫悲壮,写出了风沙之大,突出了行军之艰难,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B.第五、六句对仗工整,承上续写急行军,交代了马儿疲倦不敢前进,士兵急迫未能进食的行军状况。
C.“天景昼相匿”用天光昏暗写出天气恶劣,“景”同“影”,“匿”意为“暗”,侧面表现将士们的坚韧和坚毅。
D.整首诗气势宏大,立意高远,边塞风光苍茫辽阔,对景物的描写真实而细腻,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2.这首诗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概括。
【知识点】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

〔宋〕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冬天,王安石卸江东提刑任,回京述职。不久,奉命送契丹使北归,五年春天到达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奉使契丹途中所写。②燕:当时为契丹占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B.颔联中的这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C.颈联写阳光染就柳色嫩黄,雨水催成田间新绿,生动地裁就了一幅田园图画,清新明丽。
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2.尾联“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两句平实的笔触中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022-07-08更新 | 18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杨大风雨[注]

陆游

叹息谁如造物雄,故将意气压衰翁。

千群铁马云屯野,百尺金蛇电掣空。

身羡渔蓑鸣急雨,心怜鸦阵困狂风。

世间变态谁能测,归路斜阳十里红。


[注]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二年(1185)春,此时陆游六十一岁,闲居山阴。南杨,山阴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赋予自然以人的情绪,老天故意发威,在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雄壮气势。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摹写乌云密布、闪电劈空的场面,形象地写出了山雨欲来的声势。
C.颈联中的“身羡”“心怜”写诗人面对急雨狂风的感受,正面写出了风雨之猛烈。
D.本诗即事抒怀,不仅起承自然、转合有序,亦将哲思巧妙地融于景与事之中。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2-02-08更新 | 10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2023-09-21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